【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利用減值準則進行利潤操縱的手段,剖析新會計準則對防止利潤操縱的制度優勢。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公司財務報告透明度和利潤率的增強,會計盈余信息已成為影響企業價值的重要因素。由于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和會計制度規范的靈活性,利用會計準則的制度缺陷,粉飾財務報表,成為許多公司為達到保牌、上市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其中利用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是一個主要方面。2006年2月15日我國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重新規范了資產減值的相關規定,有效地遏制了這種行為。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會計期末對各項資產進行核查,判斷資產是否有跡象表明可能發生了減值。某項資產如存在減值跡象,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以確定減值損失,并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一、新準則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主要變化
新準則規定計提的八項資產減值準備為:應收款項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和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并對減值作了詳細規定,要求必須有“客觀證據表明”發生減值,方可計提減值準備,證據要真實,而且包括債務人發生嚴重財務困難,有可能倒閉或進行其他債務重組等重要資料。
新準則還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的資產計價原則,引用公允價值來判斷資產價值。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用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按兩者之間的較高者確定。并參照國際會計準則IAS36中的規定,引入現金產出單元來評估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其中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按照資產在持續使用過程中和最終處置時所產生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選擇恰當的折現率對其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這一規定充分說明新準則沖破了歷史成本計價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的束縛,體現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使企業從資產入賬開始就無法用提高減值來隱瞞資產的真實價值。
新準則規定,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原準則中減值準備可以沖回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常用手段。操作手法有兩種:一是在當年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得當年大幅虧損,第二年再沖回,做出第二年扭虧為盈的財務報表,避免退市;二是選擇某一年超大額計提,其后幾年緩慢沖回,制造業績穩定攀升的跡象來操縱利潤。而新準則要求公司在報送半年報和季報時都應披露是否存在資產減值,意味著上市公司在半年報、季報信息的披露中,應包括報告期內資產減值的金額,既方便投資者及時把握上市公司的資產狀況,消除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對稱,又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原有準則對各項減值準備計提中的不完善。
二、新準則從減值準備角度防止利潤操縱的分析
在原準則中根據權責發生制,資產減值最終發生,歸屬當期的損失應計入當期,不應遞延到以后各期,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可以在后期恢復,并按實際恢復的價值減少原已確認的損失。這就使上市公司能利用“沖回減值準備”來調整利潤。
(一)為“保牌”、“摘帽”,以扭虧為目的的公司巨額沖回減值準備
虧損的上市公司要想“保牌”或“摘帽”,就一定要避免出現“連續兩年”或“連續三年”虧損,或者因連續三年虧損被暫停上市后,半年內不能扭虧。由于該類公司通常主營業務不景氣,很難在短期內依賴主營業務扭虧為盈,只有在扭虧年度將以前巨額計提的減值準備通過“會計估計變更”的巨額沖回而刻意制造“報表利潤”,造成“扭虧為盈”的虛假表象逃避市場的監管。例如:深交所上市公司ST中華,2001年計提了近20億壞賬準備,2002年卻一分錢未提,反而轉回上年計提數2000多萬,當年公司賬面利潤總額不到600萬,如果不轉回以前年度的計提數,公司2002年利潤就會虧損1400多萬。通過巨額計提各項減值準備在以后年度沖回的利潤操縱手段,眾多公司順利實現“保牌”。
(二)無法避免虧損的公司巨額計提
按照有關規定,上市公司連虧兩年要ST,連虧三年要退市,為了避免ST或退市,公司往往在計提上想辦法。例如,ST科龍在2001年扭虧無望的情況下,竟補提減值準備6.35億元(主要包括壞賬準備2.04億元、存貨跌價準備1.26億元、長期投資減值準備0.71億元),使其當年虧損達15億元之巨,在2002年,轉銷壞賬準備0.55億元、存貨跌價準備2.21億元、長期投資減值準備0.74億元,以上轉回部分使2002年的利潤增加3.5億元,而2002年科龍的賬面利潤才1億元,如果不采取該巨額計提減值準備的辦法,ST科龍2001年實際上虧損3.5億元,2002年又虧損2.5億元,就可能面臨退市了。
總結上述案例,企業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操縱企業利潤的主要策略與途徑是:打政策“擦邊球”,變更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或通過調整賬齡結構來影響利潤。如科龍電器的利潤操縱為“正向”操縱,即把利潤做大,與之相反的是一些盈利企業為了“隱藏利潤”,進行負向操縱,在贏利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當年費用,減少利潤。待來年盈利下降時,再運用轉回手段增加利潤。資料表明:有些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準備甚至超過當期的凈利潤。新準則的出臺從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方面,杜絕了這種現象的發生,進一步規范了上市公司的行為。
三、新準則修訂的利弊分析及政策建議
新準則體系制定和修改了較多的會計準則,并對原會計準則沒有規定的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做出了明確規定,減少了企業在執行會計準則時的隨意性,也大大縮小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
通過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手段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我國有關資產減值準備的相關會計規定比較模糊,尚未規定明確的計算程序及標準,給上市公司留下了一定的操縱空間。從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新的會計準則參照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說明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已經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從會計規范角度來講,從根本上治理了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的濫用行為。
但筆者認為新準則的變化仍有不妥之處:
(一)“資產減值一經確認,不得轉回”的規定雖然能有效地防止利潤操縱,但可能無法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
因為如果不允許恢復已計提的減值,會導致費用有計提而無攤銷,不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新會計準則的基本準則雖然不再把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法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準則,但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等,特別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如果資產在未來變現時產生巨額收益,會使成本收益不配比。
(二)新準則依然存在企業可以操縱的空間
如:按照規定,公司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全面檢查各項資產,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該項規定對“微利”特別是“避虧”類公司生死攸關,他們可以利用準則規定的邊緣化,改變并調整減值準備的計提額度和計提期間,避免當期的凈虧損而逃過被ST的命運。
(三)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和比例仍可由上市公司自行選擇,公司可能為避免當年虧損,不按規定提足減值準備,留待以后年度進行“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例如:某上市公司在進行資產重組過程中,在重組實施日之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時“突然”對外公告,發現以前年度減值準備計提不足,需追溯調整以前年度凈資產,調減的重組前待售資產賬面價值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在重組實施日,就能實現相應的巨額營業外收入。這樣做不僅抵消了前期巨額的營業外支出,避免了以前年度利潤虧損和財務狀況的惡化,還有力地支持了本年利潤,增加了盈利能力,降低了財務風險。
因此,筆者建議應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專業判斷范圍及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做出限制性規定,針對不同行業的減值狀況及其計提與轉回的時間、計價、比例、方法等制定引導性、參考性的標準,以增強會計準則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