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擬就構成環境會計基本理論體系的諸如環境會計概念、目標、環境會計基本假設等問題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2001年12月,我國公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五年計劃》,開始重視環境對于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與國外相比,我國對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和豐富我國的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研究和成果,成為擺在我國會計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環境會計的概念及目標
(一)環境會計的概念
會計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過程的控制和反映的信息系統。環境會計是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是對環境負荷進與出的記錄。環境會計的基本概念可表述為:環境會計是運用會計學的理論與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從社會利益角度對各會計主體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門邊緣性的新興學科。環境會計中的環境有其特定的含義,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社會經濟系統的外部環境,由除人類以外的其它生物體和非生命物質構成。從環境會計的基本屬性上說,環境會計仍屬于會計學的一個分支,但它同時又是會計學同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相結合的產物。因而環境會計除要秉承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外,還要吸取借鑒包括環境科學、環境經濟學及其分支學科(如污染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學科和領域的一系列觀念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環境會計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二)環境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結構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是會計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聯結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環境會計的目標分為兩個層次:環境會計的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
1.環境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多目標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決策時要考慮社會和環境問題,做到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發展,不對人類的生存和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保持經濟持續性、環境持續性和社會持續性發展。
可持續發展既是一個環境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要自覺地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防止并積極治理污染,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要走內涵擴大的再生產道路,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少投入多產出,而不能以損害環境資源、特別是不能以損害后代滿足他們自身需要的能力為代價取得現在經濟一時的發展;要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三者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2.環境會計的具體目標是組織相應的會計核算,充分披露有關的環境會計信息,確認和計量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損失,為社會各決策單位實施經濟和環境決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環境會計披露的信息主要應有環境成本、環境負債、與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相關的特定會計政策、報表中確認的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的性質等等信息。
環境會計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對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作用。國家政府和國家法律制定機關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制定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加強宏觀管理和控制;環境保護部門可以了解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情況,對過去的措施做出評價,對未來做出規劃;企業管理者可以評價和衡量企業對社會和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實施正確的環境措施;社會投資者和債權人可以對企業的環境風險和盈利前景做出客觀地評價和恰當地定位。
二、環境會計的對象
環境會計的對象是環境會計所計量和報告的企業的環境活動和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這些活動分為:
(一)企業單純的環境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企業的環境目的與環境政策、措施,員工的環境教育和環境素質的提高。它們雖然暫時并不直接涉及到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從國外的初步實踐來看,應將其列入對外信息披露的范圍之內。
(二)企業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
是指企業對環境資源的不斷損耗和不斷補償的循環過程。環境資源的損耗是指由于環境資源的消耗失控、重大事故等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損失;環境資源的補償是指企業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及以各種形式上交的對環境補償的支出等。這些活動的特點是能夠以貨幣表現或者形成財務問題,能直接涉及到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環境活動,是環境會計核算的表現形式,通常表現為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等環境會計要素。
三、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
會計假設是進行會計工作的前提或先決條件。環境會計研究和反映的對象是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復雜的變化過程。為了使環境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有統一、穩定的前提,必須依據人們對環境資源的認識,做出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就是對這種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不斷變化的環境與會計之間的復雜關系所做出的合乎邏輯的判斷。它在傳統會計假設的基礎上,兼有獨特的、新的內涵,與傳統的會計假設一起構成環境會計核算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前提。
(一)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核算服務的對象或者說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采取的立場及空間活動范圍的界定。明確了會計主體,才可以界定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才能正確衡量環境收益和環境成本。以會計主體為環境會計的基本前提條件,對其行為特性的核算范圍從空間上進行有效地界定,才能正確反映一個經濟實體所享有的環境資產和應承擔的環境負債,才能正確地計算環境收益或可能產生的環境損失,才能提供準確的環境信息。
(二)受托責任假設
環境會計中的受托責任已不僅僅是受出資人之托,而是受整個社會之托。在環境會計核算中,除了財產的保管和使用外,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也成為會計中委托——受托責任關系的主要內容。環境會計中的受托責任具有雙重性質,它包括以體現企業經濟效益為主的經濟責任和以體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為主的社會責任兩個方面。受托人有義務和責任向直接和間接委托關系的委托人,包括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披露其責任的履行情況。
(三)環境資源價值假設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理論,只有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才具有價值。由于環境資源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客觀形成的價值和價格,因而它不屬于傳統會計核算的范圍,不適用勞動價值理論。要進行環境會計核算,必須根據邊際價值理論的原理確定環境資源的價值,應選擇客觀合理的計價評估方法,綜合環境資源的特點、有用性、稀缺性及市場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對其進行評估,確認其價值和價格。
(四)多元計量假設
環境會計核算的內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有很大一部分在計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僅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就不能客觀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環境狀況。因此,環境會計的計量單位應是以貨幣計量為主,同時也要用實物計量。在貨幣計量中,既要用歷史成本,又可以采用其它計量屬性;對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信息,還需要用文字或是附注的方式予以說明。總之,環境會計的計量可采用定量計量和定性計量相結合、計量的精確性和模糊性相兼容的辦法,以使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環境會計對象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具有較客觀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