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探討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則,在相應會計政策選擇的內外約束機制下,達成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目標。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在契約理論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屬于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角度看,會計政策選擇權應屬于利益相關者。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一)企業利益相關者概念的提出
DavidWheeler & MariaSillanpaa在1997年指出:一個公司長期的價值依賴于其員工所擁有的知識、能力及承擔的義務、公司與投資者、客戶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對企業忠心耿耿的關系如今越來越依賴于一個公司是如何在商業交易之外創造“附加值”的。這里的附加值包括質量、服務、對人的關懷、自然環境和城市之類的問題。他們相信,納入性利益相關者忠誠關系的發展,今后將成為決定企業活力和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會給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經濟價值,也會給股東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在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研究利益相關者現象的同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29個州也相繼修改了《公司法》,從法律上明確了公司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利益相關者現象在本質上并不與主流企業理論的邏輯相對立,相反,只要根據現實發展對主流企業理論的某些假設和推論做必要的修正,就可以在一個規范性的分析框架內邏輯一致地推導出利益相關者和最優的企業所有權安排。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契約理論的關系
新古典契約理論強調人認知能力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資產的專用性等環境假設,對現實的解釋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新古典契約觀只是針對特定當事人圍繞特定事件所發生的特定責任、義務關系,無法解釋日趨復雜的交易活動。利用麥克尼爾(1994年)關系契約論看待企業,則意味著企業本質上是一組關系契約,是由利益相關者簽訂的一系列契約,而非拘泥于股東、經理人員和債權人。契約背后的產權主體平等性和獨立性要求企業治理結構的主體之間是平等、獨立的關系,這些相互關聯的主體組成了“利益相關者”。產權的基本內涵在于:在承認一個人追求和保護自身產權權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時,強調應該考慮產權的行使對他人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因此,企業契約主體多元化是現代產權內涵的邏輯延伸。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關鍵論點是:現代公司是由各個地位平等的利益相關者所組成的,股東只是其中的一員,管理者不僅要為股東、還要為公司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公司并不是由股東主導的“分享民主”的企業組織制度,其本質上是一種受產品市場影響的企業實體,股東的利益并非靠表決權的保護,而是依賴于股票市場、產品市場和經理市場的保護。債權人、管理者和公司其他雇員等具有特殊資源者也同樣是公司的所有者。利益相關者是在公司內部有著合法利益的個人或者組織,所有利益相關者不僅要積極考量自己的利益,而且要同時關注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使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下的會計政策選擇
(一)利益相關者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1.股東和經理人員是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在公司制度中大多體現他們的利益,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如何體現呢?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85年)認為:在現代公司中,銀行和工會有動力和能夠從事監督活動。銀行具有信息優勢和人才優勢,是企業的債權人,既有能力又有動力去監督企業經理人員的行動。但這里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債務融資(銀行)在企業資本結構中的比重較大,否則銀行只會關心還本付息問題,而不會為監督操心。解決的途徑一是借鑒日本的主銀行制,二是要讓銀行持有股份,總之使銀行與企業的利益息息相關,這樣,監督的動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工會的監督優勢在于,工會成員熟悉企業的運作,其監督成本較低,其命運與企業的興衰是綁在一起的,特別是失業或者企業破產的風險對于企業的一般員工來說影響非常大,所以員工也有動力去監督。雖然賦予工會監督權后,也有權利被濫用的問題,但是只要設計一套制度以協調利益的一致性,如年金制度、雇員持股計劃等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2.公司外部消費者有時也直接對公司治理結構發生影響
由于信息不對稱的緣故,企業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時,一般會把其高質量的信息發送出去,否則消費者難以辨別,只會購買低質量的產品。這里只要聲譽投資的凈收益大于通過降低質量欺騙顧客所獲得的收益,企業就會投資,于是就可以在市場上同顧客進行無限次交易,從而獲得正常的投資收益。而消費者則把聲譽投資看作是對產品質量的隱含保證,并愿意支付一個加價,這個加價足以補償企業聲譽投資的費用,且能夠給企業帶來正常利潤。供應商也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影響企業。
3.政府等外部機構可以利用管制手段發揮作用,維護自己的利益
一是由政府或者其他外部機構通過法律實施明確的履約保證,會計準則就是一種準法律的履約保證;二是由市場機制來履約,會計政策選擇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履約。
事實上,所有的投入要素——勞動力、供應商、消費者和政府等都受到了企業有目的的影響。科奈爾和夏皮羅(CornellandShapiro,1981年)指出,公司政策依賴于利益相關者而存在。一個企業在構造關系契約的過程中,對各個利益相關者都發出了明確的契約要求權,如經理人員的報酬契約、債務契約、工資合約、股利條款、食品保證書等;也有隱含的合約要求,如持續服務的承諾等。也就是說企業的一舉一動都會造成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失。上述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對于會計政策選擇的政策來說,可以通過一定的約束機制體現出來。
(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會計政策選擇的約束機制
公司治理結構是執行會計政策選擇的內在約束機制;而注冊會計師、市場、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與機構是會計政策選擇的外在約束機制。企業的治理主體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他們是與企業共存亡的個人或者團體,其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密切相關。會計政策選擇是治理的對象,它以剩余控制權的形式出現。
1.內在約束機制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組規范與法人財產相關各方的責、權、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東、管理者和員工等利益相關者。這一制度安排或者組織結構形態的內在邏輯是通過制衡來實現對管理者的約束和激勵,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股東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會計政策選擇權歸屬于利益相關者,必須明確體現于內部的約束層次上。從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決策、監督機構到具體執行機構,都有一套相應的運行機制加以保障,能夠通過正規、合法、科學的程序實施會計政策選擇、以體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如:董事會由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這些代表能夠充分表達利益相關者的思想,并且享有會計政策選擇的決策權力;監事會由利益相關者代表參與,享有監督會計政策選擇的權力;具體執行機構則是構建會計政策委員會和周期審核小組,由其具體選擇和審核會計政策,特別是企業總會計師或者CFO在會計政策委員會的地位問題起著決定作用。現行的國內《公司法》《會計法》和《總會計師條例》中對總會計師的提名和任命是有明顯缺陷的,由公司總經理或者單位負責人提名,無法保證其不產生機會主義行為,應修整為由出資人或者委托人,特別是由弱勢的利益相關者來提名和任命,才能夠保證總會計師或者CFO及其會計政策選擇的獨立性,避免在會計政策選擇的內部約束機制上出現根本的結構性缺陷。
2.外在約束機制
注冊會計師審計、市場、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與機構是會計政策選擇的外在約束機制。其權利由一系列的正式契約所規定,這類契約是適用于所有企業的“通用契約”。如公司法、證券法、稅法、消費者權益法、會計法、審計法、注冊會計師法、會計準則、審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消費者、政府等外部組織的利益可以通過這些“通用契約”的效力得到體現。這里的“通用契約”,依靠法律、法規的威懾作用,強調的是法律、法規的懲戒機制。法律、法規是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也是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保障機制、法律責任、保障外在約束機制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法律、法規的作用外,也可以設立企業利益相關者利益受托委員會。該委員會屬于企業的外部機構,獨立于企業而存在,對會計政策選擇權等類似的決策權享有受托監督權。另外,注冊會計師是企業財務報告的審計意見專業出具人,擁有更專業的知識技能和合法的地位去約束和監督會計政策選擇的合法性、一致性。委托注冊會計師執行監督責任,強調承擔法律責任,但是要改變現在的聘用、付費方式。可由利益相關者投保于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選擇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保險公司承擔其審計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