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論述了企業財務風險的六種防范管理措施,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管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實現預期財務收益,從而產生損失的可能性。由于財務風險客觀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所以財務風險的存在無疑會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認真分析企業財務風險及成因,做好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工作,切實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財務風險,努力提高財務經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征
企業的風險由多種因素構成,財務風險是其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其特征歸納起來主要具有客觀性、全面性、不確定性、共存性、激勵性。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風險成因分析
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不同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就客觀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二是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資金比例過高;三是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順。
三、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措施與方法
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因為財務風險的不可避免性,必須重視財務風險的防范工作,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
(一)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及其變化情況,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把握其變化趨勢及規律,并制定多種應變措施。適時調整財務管理政策和改變管理方法,以期降低因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
(二)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在決策過程中,企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盡量采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決策。例如,在籌資決策過程中,企業首先應該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的需要量,然后通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及各種籌資方式的風險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籌資決策,以降低成本、減少風險。
(三)建立和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
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以防范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切實依照財務風險管理控制原則,確保決策科學化。
(四)動態地平衡企業的現金流量和資金負債率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根據所處的行業特點確定其發展的速度和總體規模,與之對應的是資產規模的增長速度。在確定資產規模時必須考慮六個方面的因素:1.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2.企業的管理能力;3.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4.企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5.企業所處的競爭地位;6.國家的有關行業政策。企業在重視規模的同時,也應重視規模的質量。資產規模的機構調整主要采取下述措施:在資產結構方面,保持合理的現金儲備,以確保企業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加快存貨的周轉,重視資金的時間價值;加快貨幣資金回籠,確保銷售資金的安全性;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應保持合理的比例。在負債方面,動態地根據企業的經營實際,考慮企業現有資金以及未來的財務收支狀況,確定銀行融資規模與結構;動態地平衡短期、中期和長期負債比率,要動態地監控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財物指標。
優化企業的現金流主要通過建立有效的財務信息系統,強化財務預算管理,合理調動資金,加快資金周轉,提高投入產出率;動態平衡自由資金、借貸資金和預收資金的規模與結構,確保資金的邊際效用最大化,以提高公司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與盈利性。
(五)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主要方法
1.分散法
通過企業之間的聯營,多種經營及對外投資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財務風險的方法就是分散法。對于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企業可以與其它企業共同投資,以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分散投資風險,避免因企業獨家承擔投資風險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2.回避法
企業在選擇理財方案時,應綜合評價各種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在保證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方案,以達到回避財務風險的目的。當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說企業不能進行風險性投資。
3.轉移法
企業通過某種手段將部分或全部財務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的方法就是轉移法。轉移風險的方式很多,企業應根據不同的風險采用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采用轉移風險的方式將財務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他人承擔,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4.降低法
就是企業面對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財務風險的方法。企業也可以通過付出一定代價的方式來降低產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企業也可建立風險基金,如對長期負債建立專項償債基金,以此降低風險損失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
分散法、轉移法、回避法、降低法等防范財務風險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科學性,但是,這些方法難以防范與化解道德風險。為揚長避短,還應根據企業的具體實際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動態地完善企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確保企業經營的良性化運作,提高其抗御風險的能力,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六)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強化審計監督
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財務會計崗位,制定崗位責任制,并賦予各崗位相應的權責,使之相互牽制,減少工作失誤,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分工與協作。二是財務管理的流程和會計核算流程要適應企業經營方式與發展模式的變化,有效地支持企業的市場競爭,擴大市場份額,財務管理崗位的設置則要動態地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以預防和規避財務風險的發生。三是強化企業的價值管理,并與企業的實物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要通過強化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和改善會計控制系統存在的問題。通過強化企業內部外部審計對企業會計控制系統所實施的監督,及時發現企業會計控制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會計控制系統的措施與對策,從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決策的有效性,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加強企業財務風險防范,還應包括重視管理會計方法的運用,堅持積極穩健的會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