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盈余管理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現象,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治理的對策。
我國學術界定義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當局為實現自身的效益或公司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目標,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從而調節公司盈余的行為。盈余管理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影響有利有弊。目前我國盈余管理的負面作用遠遠超過了其正面作用,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誤導了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影響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阻礙了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必須對其加以治理,將其置于一定的控制之下。筆者將從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與完善、審計監督和證券監管的加強與改善等方面提出治理對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一)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
特點
1.就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來說
現代企業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協調各種契約關系的監控機制,它由內部和外部監控機制構成。內部監控機制主要是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控的機制。外部監控機制主要是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在一定情況下,內部監控機制是公司治理的主體,它對企業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激勵。
大股東控制與關聯交易股份制改造已成為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國證券市場上,有許多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轉變而來的,國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較大的比重。盡管我國的國有股減持計劃已部分降低了國有股在上市公司中的份額,但國家股和法人股仍占絕對多數。在股權高度集中的條件下,我國上市公司的矛盾已經發生了轉移,大股東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代理問題從股東和經理的代理沖突轉向控股股東和小股東間的矛盾和沖突。
從法律上講,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由股東大會等權力機構選舉產生。在大股東控股的格局下,大股東通過委派代表參加選舉程序,結果是大股東的法定代表人(一般是董事長或總經理)兼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最高管理人兼任更進一步保障了大股東在上市公司的利益,加劇了大股東和小股東的矛盾和沖突。可以說,我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具有與上市公司更大的利益一致性。
關聯交易本身是一種中性的企業內部交易行為,它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中國特殊市場環境中發生的關聯交易往往缺乏規范性。一方面,上市公司作為籌集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為了幫助上市公司達到配股、保牌、扭虧及摘帽的目的,大股東及其他關聯企業會通過關聯購銷、委托經營、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甚至直接饋贈等手段對上市公司給予支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益又屢遭關聯企業特別是大股東的侵害,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較為突出,從而影響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甚至危及到了上市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導致這些上市公司有的經營業績大幅滑坡,有的出現連年虧損,有的甚至到了破產的邊緣。在大股東控制的制度背景下,由于投票權的絕對優勢,公司更加有可能出于扭虧或避免虧損的目的而進行盈余管理行為。
2.就外部治理結構來說
(1)資本市場不健全。一方面,國有股權主體缺位造就了一種僵化、低效的產權結構;另一方面,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比重較小,即便購入全部流通股也不能形成對企業的控股權。這樣,資本市場絲毫沒有起到約束經理人行為的功效,而僅僅成了企業的一個免費融資場所。(2)經理人市場也尚未形成。由于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企業經理人幾乎全部由政府部門任命,對其進行的業績考核也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經理人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缺乏長期激勵和約束機制,因此也感受不到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
(二)鑒于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特點,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盈余管理的治理對策
1.解決委托人缺位問題
資本市場上“一股獨大”的國有股權“所有者缺位”是外部治理不力的最主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辦法是進一步進行國有股減持,改變股權結構過于集中的局面,形成國有股權適當分散持有、國有股權代理人之間有效競爭、相互制衡的國有股持股結構,并放寬對私人持股的限制,用企業盈余來監督和約束經理人。同時,為避免股權高度分散造成的小股東勢單力薄以及“搭便車”心理,在國有股減持的過程中應注重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包括國內社會保障基金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國外合格機構投資者,以發揮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2.完善報酬契約
我國上市公司中經理人收入普遍偏低且與業績不掛鉤,使經理人與股東的利益發生背離,從而降低了經理人搞好公司的積極性。經理人往往熱衷于高額的在職消費,盈余管理也出現了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傾向。西方發達國家解決這種利益不一致的辦法一般是通過年薪制和股票期權之類的手段,激勵經理人致力于提高公司的真實績效。這一做法現在已被我國的一些企業所采用。但考慮到年薪制還只是經理人與股東之間的一次性博弈,短期行為難以避免,因此,一個改進的做法是將經理人超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獎金收益留存于公司,在其經營期限屆滿后的一定期限內一次性返還。這樣就避免了經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行為,同時這部分留存于公司的獎勵收益還構成了經理人行為不當的風險抵押基金。
3.建立經理人市場
經理人市場上的聲譽機制也是激勵和約束經理人行為的一種有效機制。為提升自己在經理人市場上的價值,經理人一般會用心經營公司,盈余管理的受益者也是公司整體。我國由于經理人市場的缺乏,企業經理的任命和考核由政府負責,經理人利益與企業利益脫鉤,導致其盈余管理行為往往會以犧牲公司利益為代價來謀求個人利益,危害極大。建立經理人市場、充分發揮聲譽機制的作用則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
4.引入獨立董事制度
我國上市公司中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均來自公司內部,由此引發了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在公司內部治理機構中引入外部董事,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以加強對經理人的監督。同時,授權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負責外部審計師的選聘工作也可保持外部審計的獨立性,從而發揮出外部審計師在揭發公司經理人不當盈余管理方面的效力。
二、完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
應從《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制定層面對盈余管理予以足夠地重視。會計準則與制度的制定者應及時調查并關注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的影響程度、盈余管理的動機、被用來進行盈余管理的具體應計項目和會計方法、以及各種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情況,以便通過更清楚地設定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估計方法的運用條件,及時修訂準則與制度。同時,在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增加會計信息披露數量,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盈余管理。應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加以完善,以防范盈余管理。現針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會計法規的缺陷提出以下對策:
(一)兼顧會計政策的統一性與靈活性
會計政策的靈活性給了盈余管理可乘之機,導致會計信息的不可比和不一致;而過分強調會計政策的統一性,又會損害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使其變為對決策無用的信息。因此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應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在保證會計信息相關、不降低會計信息質量的情況下減少備選會計程序,并且盡可能地對每個備選會計程序的應用條件做出具體規定,尤其是對于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計量原則應當明確規范,減少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縱利潤的可能性。
(二)具體會計準則在制定過程中盡量避免會計處理中無法可依的現象
對一些諸如衍生金融工具等會計處理問題,應盡快制定會計準則進行規范,填補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空白,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對上市公司在執行制度和準則中遇到的新問題,要及時通過修訂有關的制度和準則加以解決。如《債務重組》準則,將債務人的債務重組收益列入資本公積,對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來虛增利潤有著較好的效果。
(三)會計準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
瞻性
前瞻性要求在制訂會計準則時適當具有超前意識,制定的會計準則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預測,對于即將出現的新的經濟業務,應納入預先考慮中,不能等到其已出現、會計人員手足無措、媒體千呼萬喚時,才救火式地拿出征求意見稿。要知道,盈余管理甚至利潤操縱者們總在伺機守候,法規不出臺,他們就要上臺。
(四)增強會計準則制定的科學性
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人員組成應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群體,如引入會計實務界和銀行界人士;對于準則中的某些定義和解釋盡量做出詳細地闡述,避免造成多種理解。
(五)減少會計準則中的模糊性語言和概念
不當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會計準則的理解不準,或故意曲解以及執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應當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的模糊性語言和概念,并加強對執行情況的檢查。
三、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
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加大對盈余管理的外部監控,要特別研究并解決注冊會計師在證券市場監管體系中的制度安排問題。在加強對外部審計機構審計責任的管理和監督的基礎上,通過審計準則的安排,由外部審計機構提供被審計企業盈余管理的評價報告,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減少企業的盈余管理。注冊會計師應當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在目前的公司治理下,注冊會計師的聘任事實上掌握在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手中,從而侵蝕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使得注冊會計師難以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發表獨立客觀的意見。筆者認為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此問題:
(一)完善注冊會計師的聘任機制
1.由獨立董事組成審計委員會負責注冊會計師的聘任、解聘、報酬,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管理當局的介入
審計委員會對股東大會負責,并應將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的評估報告交證監會、證券交易所,同時向投資者進行充分披露,并接受關于外部審計師獨立性的質詢。
2.實行定期強制輪換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后,必須要變更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對于強制變更合伙人還是變更事務所目前存在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可以要求一定期限(如3年)后則必須更換合伙人,較長一點的期限(如5年)則必須更換事務所。
3.引入同業復核制度
對于利潤操縱動機強烈的公司(比如ST公司、有關指標處于資格線附近的公司),證監會可以委托其他事務所進行復核。
4.允許公司監事會代表公司委托其注冊會計師對公司財務進行審計和查核,并規定相關費用可以計入公司經營費用
監事會聘請注冊會計師不是常規的審計業務,而是為了避免由審計委員會聘任的注冊會計師發生舞弊和過失,是在審計可能存在問題時才進行的。這也可以使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在注冊會計師聘任方面進行協作。
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的關鍵是要改革審計聘任機制,將注冊會計師的聘任權交到投資者手中,或起碼是交到一定程度上代表投資者利益的、獨立于管理當局的機構手中,以減少管理當局對注冊會計師聘任過程的干預。筆者認為,目前應當以獨立董事為主組成審計委員會,由其具體負責聘任注冊會計師,同時引入同業復核、強制輪換等制度,并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聘任過程的監管。最后,應提高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成本,設置必要的申報批準程序,而不僅僅是備案、公告而已。
(二)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專業素質、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教育
注冊會計師要提供高質量的審計,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不但要熟悉會計、審計、法律、稅務、企業管理等領域的標準與實務,還應具備高水平的職業判斷能力。
1.加強在校會計和審計專業學生的教育。
2.加緊修改制定《注冊會計師的后續教育準則》,開展注冊會計師的后續教育,不斷提高執業會計師的業務水平,增強其解決新問題、應對新事件的能力。
3.改革注冊會計師的選拔辦法,增加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外語水平要求,增加非會計審計專業畢業生報考注冊會計師的加試科目,增強注冊會計師審計涉外業務的能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增強在國際會計市場的競爭能力。
四、改進證券市場監管的制度安排,消除誘發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
(一)完善股票發行制度,減少公司盈余管理的股票發行和上市動機
在現有的股票發行條件和發行價格下,極易誘使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為解決公司為了股票發行而進行的盈余管理問題,需要對現有的股票發行制度進行調整,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放棄原有的連續3年盈利的要求,改為累計3年盈利,將改制進行一年的要求過渡為國際通行做法,即要求股份公司成立三年以上;2.修改現行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方式,逐步過渡到由市場確定價格的定價模式。
(二)應對配股資格的控制參數實行多維考評、動態調整和分類設計,減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配股動機
配股資格以凈資產收益率作為惟一控制參數,容易造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弊端,所以應設計一套包括公司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的多參數考評指標,綜合評價公司經營業績;控制參數應隨著經濟景氣指數、市場環境和公司業績的整體波動狀況適時加以調整,不能一定幾年不變;對不同行業和類型的公司設計不同的參數控制標準,不能對所有公司實行統一標準,以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與資源優化配置功能。
(三)根據需要及時調整監管政策
一方面,監管政策中的具體財務指標需要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因為在經濟景氣的年份,上市公司盈余水平從整體上說,一般要好于經濟蕭條的年份,若不區別對待,固守標準,不利于監管政策發揮作用,易造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另一方面,證券監管部門應根據國家經濟形勢和改革趨勢及時調整政策,以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改革。
(四)監管機構應端正自己的監管角色
一方面,我國證監會審批的權利太大,把在其他國家需用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投資銀行的信譽才能承擔的風險全部接收了下來;另一方面,監督的權利又太小,香港證監會可以發傳票,可以進銀行查賬,而在內地卻不可以。因此,證監會要正確履行監管職責、有效制約不當盈余管理行為,就應該縮小審批權力,擴大監督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