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見證中國會計發展的光輝歷程出發,闡述了新時期會計工作者肩負的重任。
2006年2月15日中國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發布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這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中國會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作為新時期的會計工作者是幸運的,因為我們見證了中國會計發展的光輝歷程
我國會計制度的建設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投資主體多元化、法人治理結構及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而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我國經濟逐步前進的一個最好縮影與詮釋。象我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逐漸一體化一樣,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與國際會計準則也已經和將要經歷:孤立——轉軌——趨同——融合的過程。
(一)孤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閉關鎖國,關起門來搞建設,獨立于世界經濟之外,企業實行的是完全的計劃經濟。企業會計制度建立在單一所有制基礎之上的統收統支體制下的資金平衡理論,會計報告以資金平衡表為主體;財務報表以服務宏觀管理需要;中國的會計看不懂外國的財務報告,外國的會計師更看不明白中國的資金平衡表。改革開放后,中外合資企業出現,打破了單一出資人的格局,1985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正式發布實施,改變了中國持續多年單一會計制度的局面,中國的會計制度建設開始起步。
(二)轉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生產力獲得釋放,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劇,經營權與所有權開始分離,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了“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目標,市場經濟雛形顯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企業經營結果和財務狀況需要在會計上得到客觀、真實地反映,會計制度建設提出要與國際進行接軌。1992年財政部適時推出了“兩則兩制”。“兩則”即《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兩制”即13個行業的會計制度和10個行業的財務制度。建立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會計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為主要內容的財務報告體系。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兩則兩制”的實施是一次顛覆式的改革,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三)趨同: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我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加快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步伐。2001年11月11日,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被批準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標志著我國從對外開放發展到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會計制度的改革也緊跟經濟發展的步伐,朝著與國際準則逐步趨同的方向努力。1997年5月22日,第一個具體業務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發布實施。此后,陸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2000年發布《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首先在上市公司執行,對原來的13個行業會計制度進行整合,轉成《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三個制度,與17項會計準則融合并行(含基本準則)。2005年加速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的進程,同年11月8日,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經過多次磋商和論證,發表了“趨同聯合聲明”,這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發展方向與成果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認同。2006年2月15日,中國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發布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四)融合:“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服務于經濟。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我國參與世界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增大。據統計,2005年,我國貿易依存度高達70%以上,說明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唇齒相依,血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作為服務于經濟的中國會計也必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融合,“唇齒相依,血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準則的發布只是融合的一個開端,趨同是方向,是進步;趨同不等于等同;趨同需要雙方互動;趨同是一個時點上的趨同,是個不斷追求交替趨同、差異的動態過程。中國經濟的國際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需要的是融合,國際會計準則也需要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需要借鑒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國也需要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實踐中向發達國家學習,向國際準則靠攏,最終走向融合。
二、作為新時期的會計工作者是光榮的,因為我們肩負著中國會計發展繼往開來的重任
會計準則的發布代表著過去過程的總結,更代表著學習執行的開始。“沒有好的執行者,再好的準則也沒用”。會計準則的貫徹與實施的好壞,將直接體現新時期會計工作者的能力和素養。學習、實踐、提高是我們會計工作者當前的惟一選擇,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一)學習:企業會計準則是個體系,基本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是個前后貫穿的統一整體:基本準則、一般業務準則、特殊業務準則、報告準則是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成部分。基本準則是具體業務準則的制定基礎,是準則的準則;而報告準則是具體準則執行結果的反映。各個具體業務準則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如特殊業務準則《生物資產》與一般業務準則《政府補助》、《存貨》、《債務重組》、《企業合并》、《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借款費用》等準則緊密相連,不能將各個準則進行單獨地割裂和孤立地理解,需認真系統地學習,掌握其實質和內涵。但作為具體的會計工作者,在學習時,應先立足于本企業實際,掌握涉及本企業業務的準則,如一般業務準則;熟悉本企業未來可能發生的業務準則,如套期保值準則;了解與本企業非相關聯的準則,如特殊行業準則。
(二)實踐: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執行準則只是個時間問題。只有我們早日做好執行準備,才能在執行時少出偏差。當前的主要工作有:1.模擬測試。在學習準則的基礎上,以2005年的決算報表為基礎,對本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按會計準則進行模擬測試,了解其影響,分析其差異,掌握其難易,反饋其問題,尋找其對策。2.電算化的銜接。當前絕大部分企業在會計核算方面實行了ERP系統,而執行準則有了很大的不同,無論是會計核算的方法,還是會計科目的核算內容;無論是會計報告的格式,還是數據的勾稽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增加了職業判斷的內容,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除需對軟件系統的更新之外,還要在對準則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初始化的各項準備。
(三)提高:財務報告是企業的說明書,是企業對外宣傳最具說服力的材料,財務報告的質量直接反映著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出會計人員素質的優劣。只有不斷提高會計人員對準則的理解能力、執行能力、分析能力,才能保障準則的貫徹質量。會計人員要做到:1.參加正規的準則培訓班,加強對準則的正確理解;2.通過參加全國將舉行的會計知識大賽、初、中、高會計師晉級考試、全國高級會計人才選拔考試等,增強對準則學習的壓力和動力;3.發揮高、中、初級會計人才的梯次作用,在實踐工作中一級帶一級,快速提高會計人員準則執行的整體水平,使會計這一國際商業的通用語言盡快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