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帝王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權力是其核心內容,表現在現代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上,就是現代所謂的內部控制人思想。
古代帝王思想文化是從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中發展而來的。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一書中對古代帝王思想文化作了如下的描述:“中國的皇帝是高于一切的天子,他只遵從先祖、政體和孔教的遺訓,不易為任何人控制。皇帝是選任官員的最后決策者,選拔時,他必須權衡能力和忠誠,或根據手下官員的表現決定其命運。他的行為代表著王朝的利益,不受規則的約束,因此,他就是法律。他變幻無常,高深莫測,冷酷無情,官員們莫名其妙地被免職(有時反因為干得太好,引起皇帝的嫉妒)。越居高官顯位,就越禍福難測,也許今天還在行使權力,明天就鐐銬加身,發配充軍。這種帝王寵幸的不定性,是使官員們盡職盡力的一種手段。”而帝王思想文化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就體現為獲得皇帝般的控制與獨占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在當代社會表現為政府決策出現“一言堂”,企業決策由“個人說了算”等現象。
企業的內部人控制,是指由于企業的相關利益者如股東、債權人的監督不力,企業的管理者掌握了企業的實際控制權。雖然在一定條件下,內部人控制有可能改善企業的經濟效率,但是一般說來,內部人控制是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內部人追求的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出資者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這種扭曲就是一種代理成本。它不僅損害了出資者的利益,而且也損害了社會福利,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權力是古代帝王思想文化的核心,下面我們就以權力為基礎對帝王思想文化進行分析
帝王文化最明顯的特征是上下級的權力距離,這也是企業管理者進行管理時的一個明顯傾向。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王集法權、決策權和統治權于一身,且受到極少的內部制約。
(一)法權
帝王的首要任務是“因事立制,乘時創法”,帝王擁有整個社會法律的制定權和解釋權。皇帝的意見就是圣旨,就是法律,且這種法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法律的執行由封建官吏來完成,最終的結果往往各不相同。此即是韓非子所說的:“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為了使自己的權力有絕對地保障,皇帝往往另外再設特務機構來監察朝廷大臣,如明代的“東廠”和“西廠”。而在當前的國有企業中,內部人往往在企業內部“任人惟親”,這些行為應該是與此有歷史淵源的。
(二)決策權
國家的決策權一般來自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秦漢時期設“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隋唐時期的“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的軍機處,都是皇帝的決策機構。但在帝王專制下,這些決策機構在形式上沒有法定程序,實質上不具備決策權力,最終是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封建帝王由于掌握了絕對的法權、決策權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統治權,從而決定了他對國家和人們的絕對的控制權,使上下級的權力距離無限擴大,導致了封建專制的腐敗和低效率。在這種權力結構中,一郡之政決于一郡長,一縣之政決于縣令,一府之政決于府尹,一國之政決于皇帝。一旦皇帝昏庸無能,則整個社會陷入不可挽救的境地。這與當前國有企業的集團犯罪何其似也。只要有董事長一人出事,就會有很多人牽涉進來。
二、我國現代公司制企業中權力使用的現狀分析
1994年7月,隨著中國首部《公司法》的頒布實施,我國國有企業普遍進行了公司制改造。在現代公司制企業中,由于企業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使企業經營者擁有了實實在在的權力。這些權力對于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是必須的,但它同時也為企業“內部人”侵害所有者的財產所有權、特別是剩余索取權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條件還得不到充分約束的情況下,產生企業“內部人控制”行為便不可避免。
(一)“內部人控制”現象通常表現
1.私設小金庫,經營者通過轉移企業的經營項目和利潤,獲得現金收入進小金庫,供“內部人”,尤其是少數經營者非正常開銷享用。
2.脫盲目提高職工工資、獎金水平,拉大經營者、管理者和生產者的分配差距,人為增加費用、侵占企業利潤。
3.對企業會計賬務隨意進行“技術處理”,搞“數字游戲”,披露虛假財務信息,個別上市公司正是通過虛假財務信息,騙得股民的信任及入市資金。
4.在國有資產退出的行業,一些經營者通過違規低估或核銷國有資產,使一部分國有資產直接被企業內部人所占有。
5.一些混合股份制企業,國有股參股不分紅或少分紅,直接剝奪了國家出資者的剩余索取權,人們稱其為“國有股歧視”現象。
6.經營者盲目投人或耗用企業資產,或者人為控制企業經營規模與勞動投入,目的不在企業的穩定發展,而是如何獲得短期業績效應和如何提高經營者群體的激勵水平。
7.無節制的職務高消費現象。不管是否公務需要,公費吃喝、公費旅游、公費出國、公車私用等等吃公現象屢禁不止,且相互攀比,不斷升級,耗費企業大量資金。
(二)“內部人控制”現象危害的主要表現
1.它直接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2.由于企業經濟信息失真,必然會造成國家宏觀方面調控失準。
3.由于經營者行為背離企業目標而導致企業效率低下。
4.敗壞社會公德,形成損公肥私、弄虛作假、偷稅漏稅、見利忘義等不良風氣。
5.“內部人控制”實際上已成為企業經營者產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三)內部人控制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國家出資人與經營者行為目標的差異性是根本原因。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運營目標與其它性質的經營性資產一樣,同樣是為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保值增值。然而,在利益驅動的作用下,經營者利用手中的權力侵犯投資者利益存在著現實的可能性。
2.監督者與經營者獲取企業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客觀原因。在通常情況下,企業經營者掌握著企業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直接而比較詳盡的信息;負有監督責任的國資管理部門和其國資代表通常得到的只是經過加工的間接信息。而這種間接信息作為衡量經營者業績的重要尺度,又常常會被人為地扭曲,甚至造假,從而大大增加了監督的成本和監督的難度。
3.法人治理結構抽象化是癥結所在。我國現有國有企業內部機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大多數公司徒有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框架,而沒有公司治理的機制,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約束機制、激勵機制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依賴“人治”的顯著特征。即所謂“人選好了,一切都好了”;換言之:人選錯了,一切都完了。輕視制度與機制作用的現象普遍存在。
4.出資人代表虛擬化是表面現象。國有資產屬全民所有,我國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國務院代表全體人民管理國有資產,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授權經營。這種層級管理方式帶來的問題,一是代理鏈過長,不僅管理、監督成本很高,而且容易造成經濟信息失真,監管力度逐層遞減甚至失控;二是在代理鏈終端,如何才能保證國家出資人代表真正代表國家利益,行使法律賦予的出資人職責,目前專家們還在研究之中,造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出資人缺位。
綜上所述,現代內部人控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密切相關的,要想解決好當前社會中的這種現象,除了加強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制建設外,還必須從思想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