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的故事”一題,乍看似乎平常,其中卻有深意。所謂“故事”,其一是指“舊事”,其一是指“舊日的典章”,此外,“故事”作為一種體裁,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適于口頭講述,側重于事件過程描述。《鋼琴的故事》一書,正是圍繞鋼琴三百年來的舊事趣事、舊典章制度、尤其是著力于鋼琴與鋼琴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來闡述鋼琴發展史、并以大量圖片為故事的佐證,讀來生動鮮活、令人耳目一新。縱觀全著,雖文辭極簡煉,卻濃縮了廣博的內容,有很強的可讀性,全著具有視野廣、觀點新、信息量大、語言幽默風趣、圖文并茂的顯著特點。
一、視野廣
該著簡介中,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是闡述:“作為專門從事音樂與文化關系研究的音樂人類學博士,其思想中、觀念里的音樂及其樂器不僅是聲音的藝術,而更多的是人類生活、社會和文化的產物”,由于作者對鋼琴的關注不單純是聲音、作品,而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來解讀鋼琴,因此,作者的視野非常廣闊,涉及了多個文化領域來闡述鋼琴三百年來的種種舊事,由此來詮釋鋼琴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場景中的文化屬性。其中涉及的領域從作品創作到演奏、從鋼琴制造業到銷售業、從百老匯音樂劇到好萊塢電影、從爵士搖滾到建筑師創意再到現代行為藝術……時間、空間的跨度也很大,從18世紀歐洲宮廷、貴族音樂沙龍到19世紀美國鄉村女工的工作臺,到當今中國人的鋼琴教育。凡此等等,反映了作者開闊的文化視野和廣博的知識背景。作者在客觀敘述中輔以評論,既有鮮為人知的故事又有大膽精辟的見解,深入淺出,揮灑自如。由此,不僅使讀者熟識了諸多鋼琴舊事、鋼琴在“高尚”“偉大”之外的多重文化面目,也增加了對其他文化領域的了解。
二、觀點新
觀點新是本著的另一顯著特點。這里講的觀點新包含三個層面,其一是作者所持的理論支撐點、思維方式之新,其二是作者闡述鋼琴的角度之新,其三是作者在敘述中引發的觀念和結論之新。
作者在第一章的末尾說:“當談論鋼琴時,我們不只是在談論一件樂器,而是在談論與之有關的千頭萬緒,它已經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具體的和抽象的,以及個別的和一般的。”顯然,在作者這里,鋼琴作為“西方文化象征的形象”,無論其形制、聲音、作品等,還是由形制、聲音、作品、使用場景等組合而成的鋼琴文化,都與社會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關聯著。此外,鋼琴從產生到演變、發展,都是人的觀念、人的力量的對象化。它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的觀念、意識物態化活動的標記。鋼琴作為一種物件,在制作者那里,它是社會生產水平、審美習慣等的物化反映;當鋼琴作品以樂譜的方式出現,在作曲者那里,它是作曲家情感、心理活動的積淀和延伸;當樂譜被演化為音響時,無論它是以自娛和他娛的功能存在,它都包含了演奏者的個人意識和思想情感;而在欣賞者那里,音樂演化在感受中,這些感受也是社會情感的積淀和融化。鋼琴,無論它以何種方式出現,它都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從社會文化視角來詮釋鋼琴文化,從鋼琴文化來見證詮釋社會文化,是此著的新思維所在。
在這種新思維的支撐下,作者對鋼琴文化的闡述又以鋼琴產業化過程為主線來發散各個鋼琴文化信息點和知識點。從鋼琴的產生、制作、生產、銷售,到18、19世紀鋼琴產業逐漸龐大的原因,到商業化的產物——自動鋼琴,再到今天的鋼琴產業,作者選擇這一闡述角度也有其深刻用意。洛秦先生曾在《城市音樂文化與音樂產業化》一文中指出:“音樂文化產業不是一個孤立單獨的個體行為,它是社會化的結果,包括了現代社會的觀念、政策、需求和行為的總和”。作者在鋼琴產業的主線中,發散的正是現代社會的“觀念、政策、需求、行為”的點。
《鋼琴的故事》在新思維的支撐下,有新的視角,也正是在新視角的前提下,有了新的結論。作者在敘述19世紀中期美國鄉村女工彈鋼琴促使了美國鋼琴產業迅速發展時,指出“藝術成品無疑是精神化的,而這些成品在創造、生產和發展的過程中,其物質化的程度事實上也是非常高的”。作者將此話題進一步延伸至當今中國的兒童“鋼琴熱”,犀利地指出中國鋼琴是一種“異化”現象,是一種“身價、財富和家長的榮譽”,在這里,作者撥開了國人共睹熟知的“鋼琴熱”現象迷霧,直指“鋼琴熱”在主觀上的功利性、客觀上的進步意義,令人讀后拍手稱快。在以李斯特為范例闡述演奏家與鋼琴產業化之間的關系時,作者同樣精辟地指出:演奏家和音樂家“為鋼琴藝術的發展、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時,他們也杰出地扮演了鋼琴促銷員的角色”,他們為“促進鋼琴商業化、市場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鋼琴不僅推動了城市的經濟,而且更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作者在這里直接指出了音樂家與鋼琴產業之間、鋼琴產業與其他社會產業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令人有頓悟之感。
三、信息量大
《鋼琴的故事》言辭極簡煉,卻有豐富翔實的信息量和知識點,其中包括許多鮮為人所知的具體事件,如鋼琴設計、最初制作細節及其與專利相關的故事,如18、19世紀著名鋼琴品牌的生產和市場銷售狀況,如自動鋼琴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制作原理,如演奏家彼此之間激烈的技藝角逐……在作者廣闊的視野和新穎的視角下,鋼琴的發展是全方位的,因此,該著中以鋼琴為主角的具體事例的闡述也是全方位的:鋼琴與發明者,鋼琴與制造商,鋼琴與出版業,鋼琴與創作、演奏家,鋼琴與觀眾,鋼琴與建筑師,鋼琴與畫家,鋼琴與文明侵略,鋼琴與戰犯……各種趣聞舊事琳瑯滿目,令人讀來不忍釋卷。
四、語言幽默風趣
語言通俗流暢、幽默風趣是此著的又一顯著特點。對于多重復雜的鋼琴文化現象,作者往往以簡潔輕快的筆調刪其繁、取其精,一語概之,令人讀來不禁莞爾,而又能心領神會。
在第一章中,作者總論鋼琴在西方社會文化生活中所充當的多重社會角色、所具備的多種性質和功能,作者省略了一切繁瑣的理論陳述,以“千姿百態的超級明星”一語概之,即闡明了鋼琴在西方社會文化中的顯赫地位和巨大影響。進而以一句“(鋼琴)全然拒絕對其進行角色的定型”囊括了鋼琴在各個階層、各種場合所具備的多種功能、它的文化性質的多變性和多重性,一語中的卻輕松有趣,留給人無盡的思考。
再如第八章中,作者以李斯特為范例來陳述演奏家對鋼琴制造、鋼琴商業化、市場化產生的重要影響,及鋼琴音樂本身具備的大眾性、娛樂性的文化性質,作者以“鋼琴促銷員、江湖騙子、演技派明星、斗雞士”來概稱李斯特的演奏風格及他在歐洲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讀者通過閱讀正文就立即明白,作者是用“鋼琴促銷員”一詞來概稱李斯特杰出的演奏才能及他對觀眾、對鋼琴業產生的巨大影響,用“江湖騙子”“演技派明星”來概稱李斯特過分炫技、以至媚俗的演奏風格,用“斗雞士”來概稱李斯特之流為取悅大眾、贏得市場而進行的聲勢浩大的技藝角逐。
此類可圈可點的精彩之語在文中信手可拈。這種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文風,與精美豐富的圖片相得益彰,使此著具備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五、圖文并茂
《鋼琴的故事》裝幀精良,圖文并茂,讀來不僅獲得知識、受到啟迪,也得到了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據筆者粗略統計,全著正文中的圖片約達200余幅,都與鋼琴相關,可稱是一個鋼琴文化的圖片資料庫。這些圖片的涵蓋面極廣,粗略可分為八類:第一類,反映鋼琴與社會生活之關系的繪畫作品與照片,這其中有反映18世紀宮廷娛樂、貴族音樂沙龍、貴族家庭音樂教育等的繪畫作品,有反映鋼琴文化東征的圖片,有與鋼琴相關的其他藝術作品的圖片等,這些圖片或如實反映了各階層人士的鋼琴音樂生活的狀況,或間接反映了畫家、藝術家本人對鋼琴的解讀和闡釋。第二類,各式珍貴鋼琴的照片。第三類,鋼琴構造、生產、制作的圖片,其中包括鋼琴作坊、工廠、制作工具箱、機械圖等。第四類,鋼琴的商業廣告圖片,其中包括鋼琴促銷廣告、配件、教材、教學等各類廣告。第五類,音樂家畫像和照片,其中包括肖像漫畫等。第六類,各種演奏形式的圖片,其中包括聯奏、爵士鋼琴演奏、鋼琴擔綱各類伴奏的繪畫作品和照片。第七類,電影劇照。第八類,樂譜圖片。這些豐富的圖片令人目不暇接,它們作為本著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部鋼琴文化史,它們與本著的文字部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本著的立論提供了生動的佐證,使讀者獲得了直觀的信息,同時也使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
《鋼琴的故事》一方面是在講故事,一方面也是在闡述一種理論。作者將大道理隱于小故事中,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獨立的具體事例,這些事例又由主線貫穿,加之作者對文字作了藝術化的處理,此外又有圖片的佐證,因此這本書整體風格生動活潑,使人讀來深感新鮮有趣。通覽全書,作者廣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文風、平易近人的大家風范,無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還想強調的一點是,當我們都已習慣于用嚴肅的面孔來小心翼翼地進行道理的說教和事實的陳述、甚至也有人不惜借用艱難晦澀的語言來增加文章表面上的“學究”氣的時候,《鋼琴的故事》的問世,猶如灰色天空中出現的一道亮麗彩虹。
曾美月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