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開發區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興建的。1984年春天,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深圳,總結了深圳經濟特區的經驗,提出進一步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底,我國開發區在這些城市應運而生,拉開了開發區的序幕。
20年前的8月21日,82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親臨天津開發區視察,之后他揮毫題寫了“開發區大有希望”7個大字。20多年的實踐證明,開發區確實是大有希望,開發區的事業確實是大有希望的事業。
開發區事業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的偉大創舉,既借鑒外國的經驗,又不生搬硬套;既敢想敢干,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開發區發展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調整優化,迅速發展,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各異、各具特點的各類開發區系列,推進了工業化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開發區一直保持著超常規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最快,經濟發展潛力最大,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地區。過去的鹽堿灘涂、荒山丘陵、洼地沙灘,現在已經變成了高樓林立、廠房成片、街道寬廣、工貿繁榮、科技進步、環境優美、社區和諧、人民樂業的現代化工業園區。20年前還是個鹽堿灘涂的天津開發區,現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開發區,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外貿出口、稅收收入等都位居各開發區前列。這說明,開發區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我國的開發區致力于產業功能的培育和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成為我國現代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主導產業多集中在電子信息、交通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生物醫藥、化學原料及制品等行業。這些產業集群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也為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發展科技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的開發區充分發揮著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開發區一方面妥善地安置附近的搬遷農民,建立居民社區,使農村向城市轉變,使農業向工業轉變,使農民向居民轉變,帶動周圍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開發區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
我國開發區在體制改革和創新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開發區建立了高效精簡的管理體制,形成了“小機構、大社會”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建立了簡便的投資審批制度,創造了“一站式”管理和“一門式”服務模式,提高了審批和辦事效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土地開發制度等。開發區的這些經驗,為全國的體制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現在,我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把開發區這個大有希望的事業推向前進,為我國的發展戰略服務。開發區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認真貫徹“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于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的發展方針,在實施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