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徽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全省6516萬人口中近70%也就是4500萬人在農村,農村勞動力3000多萬人,其中有10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且每年新增60-70萬。全省耕地面積僅為6400萬畝,人均不到一畝五分地,僅僅依靠農業資源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是絕對不可能的。從安徽省實際情況出發,加快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工程,是實現安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戰略構想和中部地區崛起的現實選擇。
一體化工程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抓培訓,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增強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擇業能力和就業水平;通過抓轉移就業,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克服轉移就業的盲目性,打造政府品牌;通過抓社會保障,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解除后顧之憂,提高了轉移就業的質量,增強了轉移就業的積極性和穩定性。通過加強培訓、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三方面工作的緊密結合,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化、規模化、品牌化和無憂化,將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高農民收入,最終實現廣大農民的共同富裕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級黨委和政府紛紛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富民強省的一大產業來抓。2003—2005年,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和地方安排總投資2.54多億元的8個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分別為六安、巢湖、宿州、阜陽、安慶、皖南、毫州、滁州)22個項目陸續在建和完工。按培訓后轉移一人年增加純收入600-1000元保守估計,僅這一項可使全省農民每年增收60-100億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提高的貢獻率將超過50%。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工程,不僅能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也能夠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加快推進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推動安徽省“861”行動、“皖江大發展”和“皖北大開發”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全面實施。為進一步發揮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整合培訓資源,從今年起,擬將這8個就業服務體系作為“一體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建設和完善。
目前,在推進一體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培訓方面。目前全省各級各類培訓機構近5000所,每年培訓農民工不到50萬人,占勞務輸出總人數的不到6%。就業培訓和就業服務薄弱,培訓投入嚴重不足,培訓規模及水平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培訓管理缺乏統一的計劃和協調,培訓內容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有的培訓學校生源明顯不足,專業設置不靈活,培訓資源大量閑置。出現了主要勞務輸入地勞力型民工過剩而技能型民工嚴重短缺,培訓規模小、培訓資源閑置浪費而渴求提高技能的大量農民工得不到培訓的新矛盾。
二是在轉移就業方面。目前有1000多萬農村富余勞動力,而且每年還要新增60-70萬人,每年輸出900多萬人。從地域看,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上海、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和本省大中城市;從行業看,主要集中在建筑、紡織、制造和服務等行業。大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外轉移以自發為主,盲目性和無序性較大,勞動力供需關系脫節。據調查,我省輸出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具有小學、初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占總人數的比例為26:60:14。有一定技術特長的占外出就業勞動力的25.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1個百分點;但外出勞動力中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只占13.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2個百分點。由于文化和技術素質偏低,勞動力主要集中流向臟、累、重、險等行業或工種內,難以進入較高級行業和崗位。存在組織化程度低和就業層次低的問題。
三是社會保障方面。大多數輸出勞動力的農民身份沒有改變,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居民。農民工享受不到失業、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也無法獲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子女就學、醫療保健等公共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勞動時間、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勞動糾紛、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后,農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問題更加突出。社會保障和服務缺乏。
(二)
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現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發展戰略,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多途徑轉移就業,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國家發改委正在積極編制《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并將圍繞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服務、就業信息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等方面開展建設性工作。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文件精神,今年,安徽省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工作的通知》,以進一步促進我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一體化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圍繞轉移就業這個中心(一個中心),加快轉移培訓基地和轉移就業基地建設(兩個基地),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農業內部、向縣域城鎮、向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轉移(三個轉移),實現勞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低層次就業向高層次就業、盲目流動向有序轉移、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四個轉變),實施安心工程。大力實施“三個一”行動。即到2010年,全面提升我省100C萬農村富余勞動力整體素質,每年勞務輸出保持1000萬人左右;到2015年,使10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基本轉移就業;用15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基本建立我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下一步工作重點是:
一、抓緊落實“一體化工程”項目前期資金
根據市場需求,有必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地建設,完善實訓功能,提高規模和檔次,打造勞務經濟政府品牌。為此,應盡快落實“一體化”工程項目前期經費,以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清理整合資源,加強培訓
充分發揮公辦培訓學校的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培訓實體,逐步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支持重點培訓機構改造和兼并薄弱培訓機構,建設一批能起示范和帶頭作用的轉移培訓基地。繼續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地區就業服務項目建設,根據市場用工需求,針對不同培訓對象,靈活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門類技術教育與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初高中畢業回鄉務農青年和復退轉業軍人的技能性培訓,進一步提高培訓規模和層次。
三、以發展經濟為根本途徑,加快轉移就業
積極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縣域城鎮轉移就業;努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和水平,立足省內,力爭省外,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省內大中城市和省外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就業。實現勞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轉變就業、低層次就業向高層次轉變就業、盲目流動向有序轉移轉變就業和農民向市民轉變就業。有計劃地在全省建設一批能起示范帶頭作用的轉移就業基地和創業基地。
四、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出發點,努力加強社會保障 積極建立農民工維權服務體系。在全國各地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派出機構,督促城鎮使用農民工的單位,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維護轉移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和支持房屋開發商在大中城市成片建設面向轉移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住宅區,配備相應的醫院或診所和其他的服務設施,興辦合法的、包括幼兒園在內的各類學校等。在勞務輸出較多的鄉鎮探索實施安心工程。
五、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轉移就業服務網絡
充分發揮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與相關組織在提供勞動力信息和就業服務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農村富余勞動力密集的輸出地和輸入地政府應積極培育勞動力市場,并積極幫助中介機構實現全國聯網。使中介機構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成為依法運作、優質服務、合理流向的綠色通道。逐步建立延伸到鄉鎮及用工企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網絡和工作平臺。
六、以轉移就業為中心,加強職業培訓、就業和社會保障三方面工作的緊密結合,加大資金投入
在實際工作中,要把三個方面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社會保障與就業互相促進、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的格局。為確保這三方面工作的有效實施,就必須設立“農村富余勞動力一體化工程項目資金”。資金主要投向培訓所需的教學設備、資料印刷、貧困戶和低收入勞動者補貼、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企業發展扶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項目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宏觀調控部門的作用,把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按照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建成“提升素質一轉移就業一管理服務—權益保護—社會保障”的良性運行機制。
(作者單位:安徽省發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