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前郭灌區以改革促改造
全力推進灌區建設
前郭灌區是全國大型灌區之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第二松花江左岸松原市境內,是以第二松花江為灌溉水源的大型電力提水灌區,是吉林省最大的商品水稻和綠色有機水稻生產基地。近年來,該灌區依托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以促進灌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配套率為目標,積極爭取和籌措項目建設資金,灌區水利工程日趨完善,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以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為主線,加快推進灌區建設
前郭灌區始建于上世紀40年代,工程配套程度差,配套率僅為50%,工程老化破損嚴重,大批渠系建筑物帶病帶險運行,灌溉水跑、冒、滲、漏嚴重,水量損失大,灌溉水利用系數低,嚴重制約了灌區的發展。1998年,前郭灌區被原國家發展計劃委、水利部列入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范圍,截止目前,已累計安排國債投資7950萬元。8年來,灌區共完成建設項目263項,優先安排了“卡脖子”工程和骨干渠道病險老化建筑物的更新改造,極大的改善了灌溉條件,初步形成了暢通的灌排體系,為實現灌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項目建設中,前郭灌區堅持抓管理上水平,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承包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前郭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提高了灌區工程完好率、配套率,改善了灌區農業生產條件。二是促進了灌區的節水灌溉,減少了水資源浪費。通過改建新建干渠節制閘,砌護干支渠,改造斗口,提高了干渠水量調控能力,減少了干支渠滲漏,干渠引水、支斗渠用水大幅度下降,節水效果十分明顯。三是提高了經濟效益,富裕了一方百姓。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10.3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萬畝,灌區畝均糧食產量達到667公斤,與1998年相比畝均增產25.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1998年的2986元增加到現在的4222元,比全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高1000元。四是維護了正常的用水秩序,和諧了各方的關系。項目的實施,提高了工程完好率,促進了灌區管理體制改革,理順了供用水關系,維護了正常灌溉秩序。五是理順了供水價格,促進了良性循環。2002年,前郭縣政府根據吉林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對供水價格進行調整,由原來1.5分/立方米調整為1.8分/立方米。2006年初,前郭縣政府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根據省里有關供水價格達標的文件要求,再次對供水價格作出調整,由1.8分/立方米調整為2.5分/立方米,對調整增加的資金由灌區設立專戶存儲,用于一、二級水利工程維修、管護和抽水站機電設備改造、檢修,專款專用。
二、多方籌措資金,確保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灌區建設的重要因素,幾年來,省市縣共解決落實配套資金51458萬元,前郭縣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去年幫助落實錫伯屯抽水站改造資金700萬元,有力地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自2000年以來,灌區通過水費調整增加收入以及職工捐款、向銀行貸款等形式,籌集資金2000多萬元用于灌區運行中突發情況搶修和機電設備改造維修。今年初,前郭灌區還結合灌區供水價格調整,制定了為期三年的灌區二級以上工程維修計劃,總投資近3000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為自籌資金。該計劃今年3月已開始實施。
三、以改革促改造,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一是打破原有人事制度,實行聘任制為主的用人機制,定崗定員,全員競聘上崗,雙向選擇,破除了崗位終身制,實現了人員合理有序流動。二是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實行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原則的按勞分配制度。結合收入情況和季節性生產的特點,實行按崗定酬,按職責定酬,供水期多掙,停水放假期少掙,工資與工作實績掛鉤。三是徹底改變鄉(鎮)場代收代繳水電費的格局,成立水電費收繳管理所,逐步實現全面入戶收費。四是改變灌區供水過程中提水、灌溉、收費環節相互脫節局面,建立起“三條線兩大塊”管理格局。分別在一、二、三灌區實行“一線式”統一管理,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五是改變灌區只由供水管理部門管理、缺少群管組織參與的狀況,在灌區部分鄉鎮積極扶持成立用水戶協會,引導用水戶參與灌區灌溉管理、田間工程維修。用水戶協會把供水單位和用水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保障供水、工程養護、水電費收繳各環節上起到積極作用,加快了灌區民主化管理進程。
加快農村水利設施建設
打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礎
據四川省瀘州市發改委對瀘州市合江縣的調查,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突出。截至2005年底,全縣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處6292處,形成水利工程總資產18445萬元,全縣地電總裝機達到25336千瓦,建成了農村初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