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唬?br/>
河南省是一個農村人口大省,目前農村富余勞動力有2800萬人,已轉移就業1500多萬人,尚有1200多萬人需要轉移就業,每年農村還有100萬左右的新增勞動力。
“十五”以來,河南省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初步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為核心,以省轄市為骨干,以中小城市為依托,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在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堅持將城鎮化發展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擴大城鎮就業和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時,積極推進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基本實現了城鎮化發展與就業增長的協調推進。 “十五”末城鎮化率達到30.7%,比“九五”末提高7.5個百分點。5年累計轉移農村人口600多萬人。
“十五”期間,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38萬人,年均新增就業人員87.6萬人。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由64.0:17.5:18.5,調整到55.4:22.1:22.5,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提高了8.6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420萬人,轉移就業勞動力已占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總數的54.3%。
從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看:
一是城鎮化水平較低。2005年河南省城鎮化水平比全國城鎮化率低12.3個百分點,在中部六省仍居末位(河南30.7%、山西42.11%、安徽35.5%、湖北44.4%、湖南37%、江西37.1%)。
二是城鎮化水平滯后于非農化水平。2005年,河南省城鎮化水平(30.7%)比全省非農產業就業比重(44.6%)低13.9個百分點,城鎮化和非農化發展的協調程度有待增強。
三是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例(55.4%)和鄉村就業人員比例(83.9%)偏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22.5%)和城鎮就業人員比例偏低(16.1%)。
四是部分城鎮產業支撐能力不強。大中城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個別區域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力不強,特別是一些小城鎮規模偏小,二、三產業發展遲緩,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制約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五是城鎮就業環境和農村勞動力素質成為制約城鎮化吸納就業的重要因素。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民工入戶、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生活居住等一些體制性障礙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缺乏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就業的職業技能,就業競爭力不強。
六是城鎮規劃區內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問題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
今后5年,河南省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關鍵階段。隨著居民收入增長、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必將帶動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5年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超過30%,按照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河南省城鎮化將進入加快發展階段,將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拓展新的空間。但是“十一五”期間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是城鎮化水平提高,進城就業人員增加。2010年河南省城鎮化率預期達到40%左右,按照規劃目標推算,全省城鎮人口要達到4000萬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1000萬人左右,年均增加200萬人左右。如果至少40%的人員在城鎮就業,每年則需要8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二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給城鎮就業帶來壓力。河南省規劃到2010年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總數達到2300萬人,年均新增近150萬人。目前,河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在本省城鎮就業的比例約占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的20%。預計“十一五”時期年均新增30萬人左右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要進城就業。
三是城鎮自身勞動力就業需求很大。據預測, “十一五”時期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200萬人左右。按2005年GDP增長速度和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數測算,目前我省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城鎮可新增9.6萬人就業?!笆晃濉币巹澓幽鲜DP年均增長10%左右,每年城鎮新增就業96萬人左右,經濟增長所能提供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與實際需求相差100萬個左右。
隨著農村勞動力非農化進程加快,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矛盾仍然突出:據預測,2010年河南省就業總量將達到5860萬人左右,第一產業和二、三產業就業比例預計將調整到46:54;第一產業就業人員要減少到2696萬人,二、三產業就業人員要增加到3164萬人。“十五”末,河南省第一產業和二、三產業就業結構為55.4:44.6;要實現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調整目標,二、三產業就業比例共需提高9.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88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就業人員需要增加639萬人,年均增加128萬人。據“十一五”時期二、三產業發展規劃速度和彈性系數測算,能夠順利實現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結構和總量目標。但應引起重視的是, “十五”末,河南省二、三產業城鄉就業人員比例約為35.6:64.4,表明大量的二、三產業就業人員還在農村就業。從GDP三次產業結構與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比較分析,2005年GDP三次產業結構為17.5∶52.6∶29.9,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為55.4:22.1:22.5。占就業總量55.4%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創造的GDP只占GDP總量的17.5%。即便到2010年,第一產業和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到13:54:33,第一產業和二、三產業就業比例調整到46:26:28,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也只大致相當于2004年全國平均水平(46.9:53.1),占就業總量46%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創造的GDP只占GDP總量的13%,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仍然較高。
?。ǘ?br/>
城鄉就業結構是衡量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就業增長是否協調的一個重要指標?!笆濉蹦?,河南省城鄉就業結構為16.1:83.9。表明城鄉就業結構矛盾十分突出,在就業總量中城鎮就業比重太低。 “十五”末,全國城鄉就業結構為36:64,全國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高于我省近20個百分點。中部其他5省的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也都比河南省高(山西29.8%、安徽20.4%、湖北35.9%、湖南27%、江西28%)。這表明,河南省城鄉就業結構矛盾,主要是大量已在城鎮就業人員未能在城鎮落戶居住,“候鳥式”就業,雖實現就業的地域轉移而未真正實現就業和落戶居住同步向城鎮的轉移;另一方面也說明城鎮產業集聚能力較弱,吸納就業能力不強,已轉入二、三產業就業的人員在農村就業的比例過大,雖實現行業轉移而未實現向城鎮就業的轉移。據預測,2010年全省就業總量將達到5860萬人左右,城鎮就業人員達到1172萬人,城鄉就業結構可調整到20:80(按現有城鎮就業統計口徑)。即到“十一五”末,河南省城鄉就業結構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改善。
?。ㄈ?br/>
據國際經驗,城市化率達到30%以后,城市化速度能否加快,主要取決于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變化趨勢,取決于城鄉就業比重的變化趨勢。因此,要妥善處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城鎮化水平提高與城鎮就業容量擴大的關系,努力保持城鎮化健康穩定發展。
一、擴大城鎮就業崗位,增強城鎮吸納就業能力
要高度重視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強產業支撐,夯實勞動力就業的產業基礎。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輕紡工業、裝備制造業和建筑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保持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批發零售、餐飲、交通運輸倉儲等傳統服務業,繼續擴大其吸納就業的容量;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旅游、金融、房地產、會展、社區服務、中介、信息等新興服務業,努力拓展新的就業領域和就業機會,全面開發第三產業的就業空間,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使之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載體。著力增強大中城市特別是中原城市群吸納就業的能力,努力擴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