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多種“靈活就業形式”已經成為新增就業的主要方式,靈活就業人員無論相對數還是絕對數都呈上升趨勢,已發展成勞動力市場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這種變化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不斷加強,就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總體趨于下降。面對社會保障對象的這一變化,不少學者提出要將現有的社會保障范圍擴大到靈活就業人群,或者針對靈活就業人群設計專門的社會保障機制,以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正當權益,促進靈活就業,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如果從保護靈活就業人員正當權益,給其平等保障權的角度來看,現有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就促進靈活就業,緩解就業壓力而言,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社會保障是否就意味著增加就業,在中短期內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應當堅持何種原則,這些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靈活就業概念及其類型
目前,官方對靈活就業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方政府或部門根據各自的需要來界定,學術界對靈活就業也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但對其就業形式卻有大體一致的認識,按照雇傭關系的緊密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主要包括:
第一,自雇勞動就業。也叫自營就業,主要是個體、合伙經營者以及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主,他們擁有雇主和雇工雙重身份,所投資的事業一般具有投入較少、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等特點。這種就業形式在西方各國都大量存在。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調查分析的數據顯示,我國自雇型就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可能占到靈活就業的50%,主要是農民工和年輕人。
第二,受雇勞動就業。受雇勞動就業者與經濟實體具有較為密切的勞動關系或雇傭關系,這種就業形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具體包括非全日制就業、臨時就業、派遣就業、遠程就業等形式。非全日制就業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就業形式,一般指少于法定的或集體合同規定工時的就業。臨時就業主要包括短期就業、季節就業、承包就業、傳呼就業等。其共同特點是,勞動者并非用人單位的正式職工,而是根據雇用性質,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定期限的臨時合同。派遣就業是指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就業合同,由公司派往用人單位工作,并由公司支付工資和提供福利待遇。遠程就業是指勞動者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傳真機、可視對講機、便攜式電話等現代通訊工具在遠離中心辦公室或生產場所獨立完成工作,但能通過使用新技術進行交流的就業方式,主要存在于一些發達國家。目前受雇勞動就業,尤其是非全日制就業和臨時就業是我國靈活就業的主要形式。
第三,獨立就業。獨立就業是指勞動者不受雇于任何單位,而是根據自身特長與相關單位建立技術、技能服務關系,接到工作后,獨立完成,以工作量計算報酬,亦稱作自由就業。采用這種就業方式的多為各類專業人員,如圖紙設計、美術編輯、財會審核、翻譯、導游、保險推銷員、自由撰稿人、中介服務者等。獨立就業在發達國家是一種重要的靈活就業形式,而在我國還剛剛起步,其數量無論相對發達國家還是我國其它的就業形式都要少得多。
二、社會保障對靈活就業影響相關理論
西方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靈活就業問題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在社會保障對靈活就業影響研究方面得出了比較豐富的理論成果。較為突出的一個理論成果是引入準固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