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縣鄉兩級政府,一方面承載著較長一段時期形成的財力和債務壓力;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因此,縣鄉政府如何擺脫困境,謀求新農村建設的大發展,意義十分重大。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其職能的轉變與規模的優化。
一、縣鄉政府職能和規模的現狀分析
(一)縣鄉政府職能的現狀
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看,由于存在以GDP為指標的政績考核標準以及地方政府間競爭,當前縣鄉政府仍是把較多的力量放在經濟增長方面,熱衷于招商引資,搞開發,上項目;熱衷于在解決市場失靈的旗號下侵占市場,財政職能遲遲不愿退出營利性領域,而用在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的力量卻相對較少。從政府間財政職責的劃分來看,普遍存在支出責任層層下移、支出責任的調整較為隨意和多變、收入層層上移、轉移支付均衡力度小等突出的問題。這種狀況不適應縣鄉財政解困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二)縣鄉政府規模的現狀
一是無論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如何,我國縣級政府的直屬機構普遍都在20個左右,這反映了政府組織設計上下對口的特點。與機構的數量眾多相對應,縣鄉政府就業人員約占我國公務員總量的60%左右;縣鄉兩級事業單位就業人員也占全部事業單位就業總量的60%。二是從財政支出來看,縣級財政支出的近70%是由省以及省以下的各級地方政府安排的;在省政府中縣級財政支出占地方政府支出中的1/3或更高。而且,大多數地區的縣級政府在編制鄉鎮政府預算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縣級政府實際上決定著地方政府大約一半的支出。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縣鄉政府財政支出規模過大的結論。因為從目前城鄉居民差距懸殊的基本公共服務(以教育、醫療衛生為主)看,目前8億農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三是目前地方政府層級多造成的行政管理費用高、治理效率低、地方保護嚴重等弊端,已成為政府的詬病。但著眼于減少政府層級而提出的“省直管縣”、“鄉財縣管”等改革舉措,尚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二、關于縣鄉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建議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擺脫財政困境,都需要一個富有效率和責任的縣鄉政府來支撐,縣鄉政府必須強化其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的職能。為實現上述職能定位目標,應當相應進行以下配套改革:
(一)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行政體制改革
這是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的關鍵。鄉鎮機構應切實轉變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等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力爭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
(二)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
通過調整財政教育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對貧困地區實行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逐步將政府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義務教育總經費的比重,由現在的60%提高到90%以上。
(三)加快推進縣鄉財政體制改革
逐步把不應該由農民負擔的公共支出列入財政支出范圍,不斷增加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
(四)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堅持以城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方向。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需要強調的是,農業稅取消后相當部分縣鄉失去了主體稅種,一些鄉鎮只能主要依靠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來維持機構運轉,在制約其職能有效發揮的同時,也影響到了一級政府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必須按照事權與財權統一的原則,適當調整縣鄉的事權,賦予其必要的財權,提高縣鄉財政的自我保障能力。一是從稅權來看,應逐步建立以財產稅為主體稅種的地方稅體系;二是作為稅收的有效補充,應公平、合理地征收使用費;三是依法規范“因素法”,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另一方面,鑒于各省內部財力的巨大差異,中央政府僅關注中央與省級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是不夠的。中央政府必須通過支出責任劃分和轉移支付,確保各省內部的均等化,并要求各省明確用于均等化目標的收入來源。
三、關于縣鄉政府規模優化的若干建議
(一) 精簡政府組織結構
不同地區可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設置自己的政府組織結構,報中央政府備案就可。由此一些對于地方沒有實質意義的政府機構就可以撤并,縣鄉政府組織結構規模可由此獲得減負。縮減地方政府規模,還必須同時配套推進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的改革。
(二)加大對縣鄉公共支出的投入
鑒于縣鄉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不足和不公平,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重要的社會服務,高層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或省政府,應明確其為最低標準公共服務提供資金的責任,以解決公共服務的城鄉均等化問題。
(三) 進一步推進“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的改革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為縣域發展創造了一種相對寬松和有利的制度環境,但這并不等于縣域財政就從此一片坦途。這是因為,縣級財政困難的形成,除與地級市財政的政策擠壓、資金截留以及轉移支付不到位等問題有關外,還有城鄉二元財政結構以及政府間分稅制不規范等更復雜的原因。因此,省管縣體制的推行,僅化解了縣級財政困難的關鍵一環,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而且,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條件千差萬別的情況下,尊重地方的首創精神,允許多種不同的財政體制模式的存在,可能是合理的選擇。
通過對“鄉財縣管”改革試點縣的調查發現,“鄉財縣管”堵住了鄉鎮的亂收費、亂花錢、亂進人、亂舉債和票據不合規、賬戶不規范、財務不透明的現象,規范了鄉鎮政府行為。但也應看到,“鄉財縣管”改革主要著眼于縣鄉兩級財政管理權限的調整與改革,其總財力并沒有增加。進一步的改革必須完善轉移支付等配套措施。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財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