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9.3%,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僅僅上漲1.2%。2006年上半年我國GDP 增長10.9%,但CPI 僅僅上漲1.3%,漲幅比上年同期減小1.0個百分點。但是,老百姓對當前價格變化的感受是如此的強烈,以至于不相信當前價格總水平漲幅只有區區的1.3%。央行的最近調查顯示,民眾的真切感覺是物價上漲幅度很快,居民對“物價過高”判斷所占的比例升至24.4%,較上季提高2.3個百分點,物價滿意指數降至-12.1%,比上季下降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對物價上漲反應強烈:大到住房、水電、鋼材、貴金屬、成品油、教育、醫療、交通,小到蔬菜、水果、雞蛋、礦泉水,滿眼都是價格看漲,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反應卻相當平和,與居民的實際感覺反差較大。
我們并不懷疑統計局統計數字的真實性,就像統計局不懷疑自己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一樣。但是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價格總水平漲幅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價格總水平漲幅與居民的實際感受確實存在一定的反差。這種反差的存在,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當前經濟和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初步分析,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價格的結構性變化,使各類商品價格升降變化差異很大,而價格總水平變化不大,但居民對價格上漲幅度高的商品感受強烈
由于近幾年價格變化的結構性特點突出,各類價格變化中,生活必需的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而不是百姓生活必需品的非食品消費品價格持續保持低迷甚至下降的局面,制約了價格總水平的漲幅,因而價格總水平漲幅遠遠小于一些特定的消費品或服務價格的漲幅。但不同階層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不同,因而其消費結構也不同,進而對不同消費品和服務價格上漲的感受也就不同。2004年價格總水平上漲3.9%,按一般的傳統觀點,這一價格漲幅是在經濟和社會運行可以容忍的范圍內。但是,對于老百姓來講,他們對價格上漲的感受卻不是價格總水平的變化,而要比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所描繪的程度大得多,這是因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大于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幅度。2004年,食品、燃料價格的平均漲幅分別為9.9%和12.4%,分別高于價格總水平漲幅6.0和8.5個百分點,其中糧食、肉禽及其制品、鮮蛋、水產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分別上漲26.4%、17.6%、20.2%和11.1%,分別高于價格總水平漲幅22.5、13.7、16.3和7.2個百分點,居民對這類消費品價格上漲的感受遠遠強于3.9%的價格總水平上漲。2005年生活必需品價格在2004年大幅度上漲的基礎上繼續上漲,居民對價格上漲的感受繼續加強。2005年價格總水平上漲1.8%,漲幅雖然比上年降低了2.1個百分點,但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仍然明顯大于價格總水平漲幅。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9%,高于同期價格總水平漲幅1.1個百分點;食品中的肉禽及其制品、鮮蛋、水產品、鮮菜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分別上漲2.5%、4.6%、5.9%、10.4%,分別高于同期價格總水平漲幅0.7、2.8、4.1、8.6個百分點。此外,居民必需的生活用燃料價格上漲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