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國際油價的持續飆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較大,“十一五”開局以來,高油價的影響仍繼續存在。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條件下,正確判斷國際油價走勢,對科學制定和調整我國能源和金融戰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響“十五”期間油價走勢的若干因素分析
(一)影響油價的戰略因素分析
所謂戰略性因素主要是指影響油價走勢的大國戰略意圖。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加深了西方發達國家對石油這一戰略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即石油不僅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之必需,也是產油國控制和影響全球經濟和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實現其戰略意圖的武器。
80年代,美國里根當政的8年,也是兩伊持續戰爭的8年。兩個主要產油國開戰,對原油供應的影響程度可想而知,但當時的油價卻一路低走。2003年,美國小布什當政后只打了“兩伊”中的一個,對油價的影響應比里根時期小得多,但油價卻飆升了50—60美元。國內有研究指出,油價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里根時期的低油價是針對當時的蘇聯,而目前的高油價則是針對中國。這一判斷不無道理。
如果上述判斷成立,那么當前的高油價就與遏制中國的戰略性因素有關。據分析,戰略性因素對油價的影響始于2004年。下半年國際輿論界則盛傳油價會繼續上漲,甚至預測油價會飆升至70美元一桶。還有輿論提出,中國發展不可能再享受低油價帶來的益處,而要為發展付出更高的代價。油價漲至每桶70美元以前,美國政府未采取任何抑制油價的措施,相反在不斷增加戰略儲備。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災害造成了原油大幅減產,小布什政府才停歇。所以,不能說70美元一桶的高油價與美國能源戰略的導向性因素毫無關系。
(二)影響油價的投機因素分析
國際油價投機的基礎是原油雙重定價機制中的第二重定價機制,即石油期貨。回顧2004年以來的油價飆升過程中,確實出現過委內瑞拉罷工、伊拉克油管遭襲、尼日利亞部族沖突等影響原油供給的事件,但與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對油價的影響相比,這些事件微不足道。然而,事件發生前后對石油期貨價格的影響很奇特,表現在事件發生時沖高當時的期油價格,事件平息后被沖高的油價卻不降。據分析,事件背后有戰略導向的投機因素是主要原因。
通常情況下,單純的投機性因素很難形成油價一路飆升的局面。“十五”期間,2004年的油價飆升幅度雖不如2005年,但受投機因素特別是有戰略性導向的投機因素的影響最大,否則不會出現脫離原油供求狀況的油價飆升。期貨專業人士估算,由于原油期貨市場的油價上漲預期充斥,近幾年有數千億美元的投機資本進入國際油市。石油投機商大量買進期油合同,推動了油價上漲。面對其油價上漲背后的戰略性投機勢力,連OPEC成員也嘆息,即使增加百萬桶原油供給也抑制不住油價的上升勢頭。而我們的國際經濟環境研究對2004年原油期貨交易中投機因素的影響也估計不足、準備不夠。
(三)影響油價的供求因素分析
按國際能源署的估計,2002年以來,在OPEC成員國中,印尼、伊朗、委內瑞拉的原油產量都低于OPEC配額,其中印尼產量大大低于配額。印尼、伊朗、委內瑞拉和伊拉克的油產量呈下降趨勢,而其他產油國的原油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在非OPEC產油國中,俄羅斯、哈薩克、中國、安哥拉、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的石油產量是上升的;而除加拿大外,其他所有OPEC成員國石油產量都是下降的。有研究認為,歐美一些大石油公司在油價飆升過程中并未增加原油勘探和開發的投資。面對60—70美元一桶的“黃金”油價,一些國家的產油量不增反降,大石油公司又不愿增加投資。這種現象究竟是反常,還是信息來源有誤,需要更詳盡、更深入的研究。
從石油需求情況看,2002—200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從7780萬桶增加到8370萬桶,增長7.6%。供求對比,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略高于同期的供給增長,供給增速比需求低1.8個百分點。石油需求受全球經濟周期的影響較大。經濟低迷時油價一般顯現跌勢,而經濟復蘇和高漲時的油價一般顯現漲勢。如2002年以來的油價漲勢,雖受較強的投機性因素影響,但全球經濟復蘇也對油價上漲起了一定拉動作用。
中國石油需求增長當然會對全球油價上漲產生一定影響,但絕非油價飆升的始作俑者。按照國際能源署的估算,2002—2005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了32%,相應供給只增長了5.9%,供求缺口在不斷擴大。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但2003—2005年的油價雖出現飆升,但全球石油在總體上仍是供過于求的。因此,這3年中國石油供求缺口的擴大并未導致全球石油的供不應求,中國經濟發展顯然不是油價飆升的主因。
(四)影響油價的美元因素分析
有分析認為,由于油價以美元表示,所以2002—2004年美元貶值影響了同期油價上漲。從理論上講,用不同貨幣單位計量油價自然會牽扯到計量貨幣之間的匯率問題。貨幣走勢強弱不同,所表示的油價水平也會有高低差異。但現實是中東地區主要產油國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是固定的,全球石油交易和結算均以美元計價,其他貨幣的參與程度較低。所以從不同貨幣計量油價的角度來分析美元貶值對油價上漲的影響不是十分有利。倒是產油國為避其實際收入損失的內在驅動力,可能會推動國際油價上漲。美元貶值會造成產油國的實際減收,所以產油國要靠漲價來彌補減收的損失,而全球原油供給的壟斷有可能使這類漲價實現。所以,美元弱勢因素對油價上漲可能有影響,但影響力度不是很大。
二、“十一五”期間國際油價走勢的基本判斷
“十五”期間,國際油價和美元走勢已經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十一五”時期二者走勢如何,仍是國際環境判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
綜合各方面因素判斷,“十一五”期間的國際油價走勢不會再出現“十五”期間的加速上漲態勢。考慮到油價的戰略性影響因素,預計2009年以前國際油價變動的總體態勢應是緩升,但2009年后的油價走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其中美國能源戰略的動向如何是判斷油價走勢的重要參數。
從影響油價的戰略因素看,伊朗核問題是“十一五”時期油價走勢的敏感因素。伊拉克戰爭后,美國的中東戰略選擇在地緣上有東西兩個方向。美國優先選擇了對油價影響較大的東邊,但從目前情況看,由于該地區大國利益集中,美國似乎遇到了較大麻煩,不得不轉向西邊。2009年前,如果美國的中東戰略重點無法轉到西邊,預計油價會呈波動和緩升態勢;如果伊朗核問題矛盾激化,油價的再次飆升不可避免。
從投機因素看,由于投機因素在短期內有較強的對策性,對油價變動的戰略導向具有放大功能,因而不確定性較大。“十一五”期間投機因素對油價的具體影響主要不是由投機本身所決定,而要看與油價相關的國際局勢變化。但是,有戰略導向的投機仍是油價穩定的主要威脅。
從供求因素看,未來原油供給能力不會有大的提高,也不會長期大量減產。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減速和各國重視節能,原油需求的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供求因素在總體上對油價上漲的作用是負向的。
總之,“十一五”期間,高油價仍是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盡管中國發展不是油價飆升的主要原因,但卻要為此付出更大的國際成本或代價。如果將西方發達國家關于高油價環境的論調歸納一下,可以視為關于21世紀中國發展的“代價論”。對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并制定出針對性的應對戰略。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