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煤炭發展要從有序、集約化、高效率、高效益和生態友好型發展等方面入手。
一、突出有序發展方針
與“九五”時期相比,“十五”時期我國能源供求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2005年煤炭產量達到21.9億噸,比2000年增加一倍多。發電裝機容量從2000年的3.19億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5.08億千瓦,比2000年增加近60%。這是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增長更快,2005年發電量2.74萬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加82%,仍然有部分省區要拉閘限電。在我國煤電比重過高,達75%,火力發電消耗一半以上的煤炭,加之鋼鐵、建材等行業迅速擴張,拉動煤炭需求劇增,能源生產結構中煤炭比重五年間上升了9個百分點。
高漲的煤炭需求引發了煤炭投資高漲。據調查,2005年全國煤礦投產規模1.2億噸,在建規模還有3億噸以上。一些富煤省區搶占資源現象嚴重,投資者紛紛跑馬圈煤。鄉鎮小煤礦亂采亂挖,挑肥揀瘦,肥水快流,導致資源過度開發,資源浪費嚴重,安全事故多發。科學發展觀不允許在“十一五”期間再繼續這種發展模式,我國的資源條件也使這種粗放發展難以為繼。
針對這種無序狀況,“十一五”期間要加強煤炭資源勘探和管理,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提高回采率水平,從法規、規劃、政策、建設布局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煤炭勘探開發制度和監管體系,建立煤炭儲量管理和回采率考核制度。用科學的手段保證地質勘查工作質量,確保勘探結果的準確性,嚴格執行煤炭建設開發規劃、建設項目布局及建設時序,煤礦建設必須經過有資質機構的論證評估和優化設計,從開采工藝、開采技術和生產管理等方面提高資源回采率,在實際工作中切實貫徹節約優先的能源發展方針。
二、走集約化發展道路
我國煤炭工業組織結構問題比較嚴重,產業集中度很低。分散的企業組織結構,使得我國煤礦整體技術水平難以提高,煤炭生產效率低,資源回收率低,極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
為從根本上轉變我國煤炭工業發展模式,實現集約化發展,首先要加強對煤炭資源的保護,國家劃定的13個大型基地為今后煤炭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其次是要鼓勵煤炭企業聯合重組,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鼓勵創建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引導形成若干產能億噸級的企業是國家主導煤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針,要減少煤炭企業數量,扶優樹強,給大企業創造不斷發展壯大的空間,讓優勢企業發揮人才、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礦,確保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能夠依法關閉,實現煤炭開發主體的整合和煤炭資源的整合,一方面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促進資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實現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提高產量,減少安全生產事故造成的損失。
三、努力實現高效率發展
“十一五”期間實現煤炭高效率發展,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是煤炭生產率水平要提高。我國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比較低,全國機械化采煤率在40%左右,近半數的小型礦仍采用落后開采方式,整體勞動效率很低。生產效率低,用人就要多,萬一發生事故死傷就多,負效率就越顯著。因此,必須加大針對我國資源稟賦的采煤研究和技術投入力度,發展自主煤炭開采技術和采掘設備,用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推動煤炭生產率提高。
其次,煤炭回采率水平要提高。國有煤礦已大部分采用機械化長壁式采煤工藝,礦井資源平均回采率45%;而近2.5萬的鄉鎮和個體小礦大部分采用非機械化房柱式采煤工藝,產量約占38%,礦井資源回采率約15%,有的還不足10%,資源損失浪費嚴重。針對這個問題“十一五”期間要出臺專門的回采率管理辦法,用法制化手段,確定各類礦區、礦井、工作面的回采率水平,并通過嚴格執法,加強執法監督等手段,切實杜絕資源浪費現象發生。
第三,煤炭洗選率要進一步提高。以往煤炭洗選的重點是洗選煉焦煤,保證鋼鐵生產的質量。隨著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動力煤洗選才得到快速發展。一些研究表明:發電用煤灰分每降低1%,發熱量提高200—360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