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已引起中央及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給予扶持。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在于產業發展失衡,深刻分析其成因及表現形式,有利于從宏觀和微觀等多層面探求系統的政策措施。
一、產業發展空間失衡,區域經濟協調難度大
三峽庫區是指湖北宜昌市至重慶市靠近長江的地區,按照國家制定的《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三峽庫區包括19個縣、市、區,分布于湖北省宜昌市、恩施自治州和重慶市。這一地區一衣帶水,山脈相連,文脈相同,資源相近,是流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的結合帶。
從流域經濟看,流域經濟的發展規律應該是生產要素順應流域方向向下游集中,在下游城市發展下游產業,形成產業發展的“洼地效應”, 從而對上游地區產生輻射力、帶動力、凝聚力。三峽成庫后,流域下游的庫首是湖北省宜昌市,而上游庫尾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市,兩市經濟發展水平與國內外流域經濟發展經驗相悖,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大城市在水庫庫尾。這種首尾錯位的空間布局使宜昌市無力帶動上游經濟發展,而重慶市的經濟腹地更集中于上游和西南地區,三峽庫區缺乏經濟龍頭的帶動作用,甚至于對長江流域的合作發展、東西互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從區域經濟看,三峽庫區分屬不同的省市管轄,不僅產業政策不同,而且利益矛盾難以調和,嚴重阻滯著產業的協調發展。如,重慶市的15個縣市區劃歸西部,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而湖北宜昌市的3個縣區劃歸中部,執行的是中部政策。三峽旅游在國內外極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然而由于三峽旅游同質性高,所涉行政區劃復雜,重慶宜昌兩市缺乏協調,未能有效建立區域間合理的分工與協作機制,導致內部競爭激烈,相互封鎖市場,無序過度開發和低水平重復開發嚴重。
在民族文化方面,重慶市主唱巴渝文化,宜昌市主打巴楚文化,兩者主要內容其實都是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起源于宜昌長陽,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兩地文脈本來相同,一個完整的巴文化被人為分割成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對三峽旅游發展極為不利。此外,重慶宜昌兩市一個是直轄市,一個是地級市,重慶市還兼有三峽庫區占比較大(重慶三峽庫區占整個三峽庫區的比例和重慶市的比例)的優勢,有更多的話語權,使三峽庫區產業發展空間失衡更加嚴重,不利于區域產業的協調發展。
二、產業發展進程失衡,區域經濟大起大落
三峽庫區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長期處于刀耕火種狀態,對外的商品交流活動較少,缺乏商品生產的意識,自然經濟比例大,產業發展落后。
三峽工程開工建設后,數以千億的工程建設資金和移民建設資金集中投向三峽庫區,對建筑業、部分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帶來空前的繁榮。但是,隨著三峽工程接近尾聲,固定資產投資逐漸減少,二期移民任務完成后,移民資金投入也大幅度減少,投資拉動降低,已有的繁榮產業又逐漸蕭條,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和經濟增幅將大幅回落。這種高低反差的發展環境對產業發展極為不利,不僅本地產業培育不起來,而且由于沒有穩定的經濟環境,外地企業也不大可能落地生根,大多參與建筑有關的行業,賺錢就走。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實現增長方式轉變的新階段,三峽庫區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模式。
三、產業結構失衡,區域經濟缺乏競爭力
三峽庫區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典型山區河谷傳統農業,自然經濟比例大,商品轉化率低,農業生產在庫區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二、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夠。三峽工程開工建設時,三峽庫區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為39∶35∶26,一產弱、二產缺、三產虛,結構不合理,產業競爭力不強。
國家對三峽庫區的投資大多是投向移民搬遷、生態環保和地質災害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工業投入比重小,導致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建筑業畸形發展,三峽湖北庫區建筑業占第二產業中的比例高達46.4%。“到處是新房,很少見廠房;只有交通線,缺少生產線。”隨著三峽工程和庫區移民投資高峰的過去,支撐庫區第二產業的建筑業將面臨市場萎縮的嚴峻形勢。
在技術結構上,庫區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比重很小,傳統產業占有絕大部分比重,其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絕大部分企業沒有研究與開發投入能力。在組織結構上,缺乏行業龍頭企業。大中小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配套,大部分中小企業整體實力不強,缺乏競爭力。
四、生產要素比例失衡,產業發展基礎差
三峽庫區人口集中,生產力落后,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三大類生產要素不匹配,三峽工程建設,加重了生產要素比例不平衡的態勢。
三峽庫區19個縣市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90萬人,人口密度為283.9人/平方公里,不僅高于西部,而且比中部地區的262.2人/平方公里還要高出21.7人/平方公里,比鄰近的宜昌市要高出91.1人/平方公里,但三峽庫區的生存條件遠不如中部和宜昌市。建國以來,周邊地區發展緩慢,交通又極為不便,信息閉塞,人口遷移困難。三峽成庫后,長江沿岸的稠密人口大都靠安置,更加重了安置地的人口密度。與此同時,大量的農村移民和二次征地移民安置在城鎮的二、三產業;大量淹沒工礦企業的職工被迫再謀出路,原有的勞動技能不能發揮,勞動力資源被大大削弱,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
湖北三峽庫區共淹沒農用地17.8萬畝,其中耕地6.4萬畝,175米以上可供安置的耕地只有2.3萬畝,剔除25度以上坡耕地7100畝,移民人均僅0.65畝,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0.8畝的最低警戒線。三峽水庫蓄水還使工業用地、城鎮建設用地更加不足,土地供應問題更加突出。
三峽庫區資本稀缺,來源少,國家投入嚴重不足。人行重慶營管部統計顯示:2004年庫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到1058.8億元,較1997年增長2.6倍,年均增長20.3%,而貸款余額僅為604.2億元,年均增長9.9%,貸款增長幅度低于全國3.3個百分點,低于重慶主城區6個百分點。
五、產業發展動力失衡,區域經濟缺乏活力
三峽庫區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集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2%,也低于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在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競爭中,三峽庫區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是庫區地處山區,土地面積狹小,土地資源珍貴,且受到國家嚴格土地供給政策的限制,以土地換資金的余地不大;二是庫區交通雖然近年來有較大發展,但與其它地方相比,仍然不方便,運輸成本高,產業區位明顯處于劣勢;三是庫區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嚴格的環保政策是國家制定的一條“高壓線”,引進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受到限制,加之庫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工業技術基礎差,產業集聚困難;四是庫區缺乏高校,人力資源缺乏,且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較差,難以引進、留住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因此,這種主要依靠外力推動的發展模式難以保持。
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問題,要下更大的決心,在更高層次上,以更大的力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多在宏觀上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與資金、項目支持的微觀層面相結合。
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賦予庫區一個特別的身份和特別的地位與權利,把三峽庫區作為中央直管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驗區”、或“國家級生態經濟特區”,在打通長江航運障礙后還可考慮設立“自由貿易區”,甚至于可考慮調整行政區劃,成立“三峽特區”;要加快三峽庫區中下游城市宜昌、萬州的發展,努力打造流域經濟增長極。二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紐帶作用,打通長江航運瓶頸障礙,使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暢通國家經濟命脈,形成西部地區的東向出海大通道,推動三峽庫區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三是加大產業發展初期項目、政策、資金投入支持和長期扶持力度,可考慮將三峽工程投資概算中忽視的產業扶持資金補上來,用三峽工程節約的200多億建設資金補充三峽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調整投向保持每年的投資力度不減少,保持三峽庫區投資需求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四是堅持制度創新,推進三峽庫區財稅、金融、流通、社會保障、電力、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改革試驗,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培育三峽庫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內在能力。五是加大富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在三峽庫區布局一批就業容量大、產業帶動強、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就業培訓基地給予更多的資金、政策支持,大力推動勞務輸出,形成勞務經濟、勞務產業;可考慮生態移民,將眾多的農村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
此文為湖北省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三峽大學)資助課題
(執筆:楊美仁郭向東彭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