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古巴受到蘇東劇變的強烈沖擊,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面對極為不利的內外環境,古巴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和調整政策,促進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堅持各項社會事業。
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一、實行經濟改革和調整,經濟獲得恢復和增長
1990—1993年面臨的嚴峻經濟形勢促使古巴進行經濟改革和政策調整。
(一)實行美元流通合法化,整頓財政和金融秩序
1994年頒布的第140號法律規定,居民可以合法持有美元,美元可以合法流通。當時,古巴有40%左右的家庭可以從僑居美國的親屬獲得美元收入,大量美元流通于黑市。與此同時,蘇東劇變使古巴失去了經濟和社會生活必需品進口和蔗糖出口的主要市場,轉而依靠西方市場,造成硬通貨奇缺。美元流通合法化實際上使大量流通于黑市的美元通過國營商業渠道,流入國庫,另外,便利了經濟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為進行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機制。美元與本幣一起合法流通還減輕了本幣壓力,為財政和金融整頓創造了條件。允許美元在國內合法流通還刺激了美元的流入。目前,在美國生活的古巴僑民(包括第二和三代人)為150萬,僑匯年收入大致在8—10億美元。
財政金融調整措施主要有:在非社會領域實行新的緊縮性預算政策;調整稅收,實行新的稅收制度;提高非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務的價格,減少不適當的免費服務項目。另外,1997年調整銀行體系,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功能分離。財政和金融調整政策收效顯著,財政收支基本實現平衡,增強了本幣的信用。
(二)調整農業基本生產單位,實行國營企業改革
上世紀90年代初,具有較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國營農場因無法從蘇東國家獲得農機進口配備件無法維持生產,同時勞動者缺乏生產積極性。為此,古巴決定把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由國營農場改為農業生產合作基礎組織。相對國營農場而言,農業生產合作組織規模小,減少了對農業機械的依賴程度,另外,組織靈活,便于管理。農業生產合作基礎組織在完成國家任務后,有權將部分農產品銷售自由市場,擴大了勞動者的家庭收入,提高了其生產積極性。
90年代末,經濟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到國有企業改革(古巴稱之為完善企業制度)上來。古巴強調,國有企業改革與其他拉美國家不同,不是改變企業的所有制,更不是私有化,而是完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制度。中心目標是擴大企業自主權,提高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重點放在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企業與勞動者的關系、采取科學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進展,逐步擴展到全國。企業領導人的思想觀念正在由重產量和指標逐步轉移到注重利潤和經濟效益上來。虧損企業比例正在縮小,國家對企業的虧損補貼趨于下降。工資與經濟效益掛鉤,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三)擴大商品和服務自由市場
商品自由市場在古巴曾幾經恢復和取消。1994年,政府決定再度加以恢復。小農、農業工人、手工藝者可以把自己的產品投放自由市場。同時,政府決定允許個體勞動。相關行業逐步擴大到117個,涉及居民大部分的衣食住行。這有效減輕了就業壓力,同時緩解了公共渠道商品和服務供應不足的狀況。
(四)擴大企業對外貿易自主權,積極吸引外部投資
政府批準有外貿出口權的企業由1994年的56家增加到2001年的300多家。政府還批準出口企業部分留存外匯收入用于擴大再生產。國家向外資開放幾乎所有的經濟部門,進一步完善了外國投資法規,專門建立了工業園區,允許外商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投資。盡管美國千方百計阻撓外國投資進入古巴,歐盟對貿易和投資合作附加政治條件,古巴在吸引外資方面取得進展,這突出反映在古巴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如旅游、采鎳、石油勘探和開采等,形成了一批采用先進生產和管理技術的現代化企業。
上述改革和調整措施改善了宏觀經濟狀況,實現了經濟恢復和增長。1994—2005年,古巴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3.6%。
二、克服經濟結構危機,形成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
古巴進行了重大戰略調整,逐步改變蔗糖單一經濟結構。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本國資源稟賦,重點發展采鎳、旅游和高新技術等出口創匯部門,向這些生產部門積極引入外資。目前,古巴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已經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一)旅游業成為古巴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多年來,旅游業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外國游客由80年代末的30萬人上升到2005年的230萬人。旅游外匯年收入(毛收入)保持在20億美元以上。旅游業已躍升為最大的創匯部門,占國家外匯總收入的40%。
(二)石油與鎳礦開采在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蘇東劇變后,古巴決心改變依賴800萬噸石油進口的狀況,與外資簽定風險投資合同,加強在周邊海域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石油年產量從1989年的50—60萬噸增至目前的400萬噸(含天然氣折合產量)。
近年來,古巴依靠吸引外資大力開發本國豐富的鎳礦資源。它曾與加拿大合作建廠,近年則不斷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擴大向中國的鎳礦出口。鎳礦年產量由80年代末期的4萬噸左右增加到目前的7.6萬噸。2005年采鎳創匯超過10億美元。鎳的國際市場價格持續走高進一步加強了采鎳業的創匯能力及其在經濟和產業結構中的地位。
(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初步形成本國的優勢技術產業
自20世紀80年代末,政府大力推動生物醫藥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古巴現已建成15個生物醫藥科研中心和企業,擁有2400名科研人員,培養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抗癌藥物、乙肝疫苗和從甘蔗提取的保健品等,并成功地實現了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形成是古巴經濟發展具有標志性的事件。它表明古巴初步形成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改變了長達半世紀之久困擾經濟發展的蔗糖單一經濟結構,為古巴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奠定了產業基礎。正是由于此,卡斯特羅主席自豪地宣布了“蔗糖時代”的終結。
三、堅持社會平等原則,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
堅持社會平等原則是古巴社會經濟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制定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美國長期對古巴實行貿易禁運和經濟封鎖,布什政府還在進一步加強制裁力度,給古巴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困難。即使如此,古巴也沒有放棄堅持社會平等、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的基本方針。可以說,古巴是“一個最注重人的發展和保護低層收入的社會”。古巴的各項社會指標不斷改善,居民卡路里攝入量、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文盲率、兒童入學率、居民擁有的醫生和教師比率等指標大都位居世界前列。僅以教育為例,國家不惜投入巨額資金,保障全民享受教育的權利。目前,古巴人均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為11%左右,這在發展中國家是很少見的。
近年來的經濟恢復和增長為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2006年,教育、衛生、文化和藝術事業、科技、體育和社會保障及社會救濟方面的投資計劃為140億比索,社保養老金方面計劃投資35.02億比索,比2005年實際數額增長20%,受益者超過150萬人。目前,國家預算中70%的經常性開支用于保障居民社會福利。
四、調整對外經濟關系,建立“平等互利”的經貿關系模式
古巴的對外經貿關系也經歷了實質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基本合理的貿易對象結構。80年代末,古巴與蘇聯和其他經互會國家的貿易占其整個貿易的80%以上。蘇東劇變后,古巴被迫重新構建對外貿易地理結構。目前,貿易對象國增加到160多個,形成了比較合理的貿易地域分布:歐洲國家和拉美國家各占40%,亞洲國家占17%。
古巴十分重視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和友好國家“平等互利”的經貿關系。古巴同委內瑞拉制定了“美洲玻利瓦爾替代計劃”,在貿易、投資、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交流、能源、科技等眾多領域開展合作。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雙方簽署了石油供應協定,古巴以優惠條件進口委內瑞拉石油,日均進口量達到9萬桶,古巴則向委內瑞拉派出3萬人的醫療和教育志愿隊,深入山區和偏遠地區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最近,古巴、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3國簽署了“人民貿易協定”,實施內容廣泛的戰略性一體化計劃,尋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利用各自的資源稟賦,實現最大程度的經濟互補。古巴憑借上述計劃和協定,有望進一步穩定對外經貿合作渠道,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能源供應。
古巴高度重視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將其視為“平等互利”合作的典范,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戰略保障。雙方已經舉辦了18屆經貿混合委員會,促進了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化。據古方資料,200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1億美元。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獲得較大進展。中國在古投資涉及農業、采礦、旅游、電信、輕工等眾多部門。古巴在華投資領域包括賓館、旅游、生物醫藥及保稅區國際貿易等。
近年來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調整
最近幾年來,隨著經濟逐步恢復活力,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價格和貨幣體系雙軌制造成的經濟特別是社會問題。2004年年底以來,針對這種形勢,政府開始進行新的政策調整。
一、停止美元流通,調高本幣對美元的比值
古巴政府在2004年11月宣布停止美元在境內流通,改用可兌換比索(外匯券)。此后又在2005年5月宣布比索和可兌換比索與美元的比值分別提高7%和8%,為1美元兌換0.8比索。
二、收縮外匯和外貿權限,整頓個體經營
政府規定大額外匯的使用必須取得國家外匯管理委員會的批準。政府還決定把擁有外貿權的公司數量由335家壓縮至117家,允許個體經營的行業由170個減少至130個。
三、提高部分社會階層的工資
繼1999年調整一些社會階層的工資之后,2005年撥款34億比索用于提高離退休人員、醫生、教師等階層的工資。這是古巴在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后首次如此大范圍地調整工資,雖然增加幅度并不是很大。
這些新的政策調整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即抑制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加強貨幣和金融管制,整頓經濟和金融秩序;加強對美元的控制,防范美國的金融制裁。
這些新的經濟調整措施表明,古巴在改革方面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目前,古巴經濟和社會發展也面臨著挑戰,即居民的生活需求與有限的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有限的經濟增長與社會事業需求之間的矛盾;計劃經濟體制與利用市場因素之間的矛盾等。
但在古巴主導政策走向的一些基本因素是:
一、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下,始終把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放在首要地位
美國對古巴一直采取敵視、顛覆和封鎖政策,通過“托里切利法”、“赫爾姆斯—伯頓法”以及“促進古巴民主過渡計劃”等對古巴實行系統的封鎖,力圖扼殺古巴革命政權。古巴黨和政府把國家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看作是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力求通過全面的社會福利保障,確保社會公正,以鞏固政權的社會基礎,實現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在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時,古巴首要考慮的也是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近來的經濟和社會政策調整清楚地證實了這一點。類似的做法在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過,如1986年的糾偏運動。
二、社會公平和公正原則是古巴革命的立足之本
在理論和政策實踐中,古巴始終強調,社會公平和公正是古巴革命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是制定社會和經濟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為此,堅決杜絕任何“剝削”和“非法致富”行為。政府明文規定,嚴格限制個體勞動的規模和性質,在餐館的經營中,餐桌和餐椅不得超過法定數量,個體勞動僅限于家庭成員,禁止使用雇工。官方嚴厲抨擊在自由市場倒賣商品現象,重罰商業流通領域的投機倒把行為。多次發起譴責非法致富的“新富階級”的運動。
古巴高度重視發展自己的社會服務事業,并努力使之成為一種國際范式,在發展中國家身體力行地加以推廣(1963—2004年,向97個國家派出7.9萬人次社會服務志愿者。目前,古巴向40個國家派出以醫生和教師為主的志愿者2.4萬人,為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100多個國家培養了4000多名醫學專業人員)。
三、堅持計劃經濟,否定市場經濟
古巴認為,計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市場是一個“無人能駕馭的瘋狂野獸”(卡斯特羅語),市場經濟會引起貧富分化。從本質上說,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并不是社會主義的。理論方面的認識是由其現實社會功效和利益所決定的。計劃經濟體制能夠便捷、充分和有效地調配物力和人力資源,有助于克服特殊時期的困難和短缺經濟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時將資源有效地用于實現國家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的目標。古巴在政策實踐中,在堅持計劃經濟、利用一些市場因素的同時,否定市場經濟。利用市場因素也采取相當謹慎的態度。
古巴堅持計劃經濟、反對市場經濟的態度十分明確。它認為,古巴的改革并非是改變計劃經濟,而是堅持計劃經濟、完善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這點甚至反映在“改革”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在古巴的重要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中,很少使用“改革”(reforma)一詞。2000年,古巴全國經濟學家協會的一位著名學者在訪華期間就此做出解釋,她認為,“reforma”這一概念具有重新構建或把某一事物改變成另一事物的含義,這與古巴并不改變而是堅持計劃經濟、完善計劃經濟體制的事實并不相符。使用比較多的是“perfeccionamiento”(完善)或“transformacion”(取其改觀、改變面貌之義)。
上述基本政策考慮和理論認識主導著古巴的經濟和社會實踐,包括近年來對經濟和社會政策所做的新的調整。這些事實說明,古巴在改革和開放中,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古巴的改革,包括對改革的認識,是一個十分復雜和曲折的發展過程。
現任古巴駐華大使阿魯菲在前不久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指出,古巴除了“不可逆轉的政治”外,還將建立一個“不可逆轉的經濟”。從他的講話中,似乎可以感到,古巴日益意識到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對此充滿信心。有理由相信,通過不斷探索,古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將會日趨成熟和完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