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有企業績效評價現行的是1999 年財政部會同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和國家計委聯合頒布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及其2002 年頒布的《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訂) 》。隨著企業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價值管理理念影響的不斷擴大以及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價值觀念的改變,該體系出現適應性偏差。國有企業面臨著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的新的績效評價制度的迫切要求。
一、現行國有企業績效評價的局限性
(一)未考慮權益資本的機會成本
現行評價體系主要采用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等基于利潤的指標考核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未能直接考慮權益資本成本。資本成本作為一個理財學概念或經濟學概念,其核心內涵是“機會成本”。我們通常從企業的角度來考察資本成本,其實容易忽略資本成本的本質。從投資者的角度而言,資本成本其實就是他根據投資的風險水平而提出的“要求報酬率”。投資項目的風險越高,所要求的報酬率也越高。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就是滿足投資者的報酬率要求。重視利潤、忽視權益資本成本的結果除了導致管理者做出許多能提高賬面利潤卻毀壞企業價值的決策,使企業錯誤地配置資源外,還可能鼓勵管理者向成熟企業過度投資。
?。ǘ┳⒅刎攧战Y果的評價,對績效動因的評價不足
現行評價體系應用的指標雖多,看似全面,但主要側重事后定量分析,未能表明指標所反映的內容與實現企業最終目標之間的因果關系,使作為戰略實施工具的績效管理與企業戰略脫節,導致戰略稀釋。換言之,現行績效評價的財務導向可能導致企業雖然明確自己的戰略,但在具體制定戰略的過程中與績效計劃的制定過程割裂開來,不能根據戰略的要求明確各執行機構的關鍵績效考核領域和相應的資源配置計劃。造成各績效指標彼此孤立,最終可能助長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為,使企業行為偏離正常經營軌跡,影響了公司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
?。ㄈζ髽I社會責任評價不足
評價指標主要圍繞經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