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是對全局性、長遠性重大問題的籌劃和指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對未來的安排、選擇或導向。所以戰略思維總是立足于現在而面向未來。強化戰略思維,對于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特別是做好應急管理,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和應對過程決定了必須要強化戰略思維能力,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從近年來發生的非典疫情、禽流感、松花江水體污染等突發公共事件情況看,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突然性
相對于人類的準備而言體現為三個方面:事件發生過程突然,產生破壞作用突然,危害認識突然。地震的發生過程和破壞作用都是突然的;從暴雨到洪水需要一定時問,但產生決口、塌壩等破壞效應是突然的;不明原因傳染病往往是人們受到較大損害后才突然認識到其危害性的。
(二)公共性
生命財產受到危害的相關人群往往難以界定,不但直接相關人員和單位受到損害,無關人員和較大地區往往也會遭受較大損害。有時突發公共事件本身造成的損失很小,但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很大,處理不好往往引發政府信任危機和社會恐慌。
(三)破壞性
直接或間接造成大范圍生命財產損失,超出正常情況下人類預防或抵御能力。突發公共事件破壞性具有持續特點,一般短期內不會自然消除,需要采取特別手段應對才能限制、終止其破壞作用。
(四)衍生性
突發公共事件之間存在相互影響或相互誘發關系,如洪水、地震等往往造成交通癱瘓、火災、公共水電供給中斷等次生災害,以及傳染病爆發流行等衍生災害。孤立事件處理不當,可能引發一系列新的突發公共事件,直至形成大范圍的緊急狀態,吉化雙苯廠爆炸所引發的松花江水體污染就是典型的案例。
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一般規律看,往往包含著潛伏期、形成期,爆發期和消退期這樣一個演進過程,相應的應對和處置工作,大體上也包括緩解(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重建四個階段。
緩解階段對應于潛伏期,主要工作是通過戰略預見,分析和確定可能出現突發公共事件的領域,判斷對公共安全可能造成的影響,事先考慮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性措施,盡可能消除誘發因素,降低突發公共事件出現的機會或回避其損害威脅。
應急準備階段對應于形成期,主要工作是針對可能引發突發公共事件的主體對象進行監測,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對可能發生的事件發出預警,并根據監測預警情況實施預防性控制和防范行動,避免事件發生,盡力減輕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
應急響應階段對應于爆發期,事件不可避免或已經發生,主要工作是根據事先制定的應急預案或臨時制定的其他方案,采取全面應急行動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控制事態蔓延,消除不利影響,減少影響范圍,降低損害程度。
恢復階段是指政府和有關組織提供法律、經濟、技術、智力和相關資源援助,救濟受災人群,恢復或重建被損壞的公共基礎設施,消除突發事件影響,穩定生產、生活秩序,使社會經濟秩序恢復正常。
不謀長遠不足于謀一時。政府作為公眾利益維護者,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利益而實施的一系列應對準備,其實質就是運用戰略思維,立足于現在對未來做出安排。
二、運用戰略思維,超前做好應急準備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應急管理的一系列決策和部署,就是要運用戰略思維,著重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第一,統籌謀劃好“十一五”期間的應急體系建設。國內外應急實踐證明,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需要統籌各種資源,動員各種組織和力量參與,其中政府在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處于主導地位。要適應“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內,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需要,提高處置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盡快形成為政府應急管理提供技術設施、物資裝備和人力資源等的長效保障機制,就需要在戰略預見的基礎上,謀劃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的建設。要以國家、部門和地區相關應急預案和規劃為依托,以關鍵性公共建設項目規劃為手段,充分利用存量資源,促進現有應急響應系統的相互銜接和整體協調,用好增量資源,避免無效配置和重復建設,著力解決應急體系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強化薄弱環節,在搞好預防和預警的基礎上,側重于應急指揮信息系統、應急專業隊伍系統、應急物資保障系統、緊急運輸保障系統、現場應急通訊保障系統和應急響應標準化系統等方面的規劃和建設,努力構建響應迅速、協同高效、處置有力、保障到位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體系。
第二,做好屬于部門職責的應急準備工作。應急物資保障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是我們承擔的重要職能之一。所以要在現有物資儲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應急物資保障機制。資金始終緊缺,資源終究有限。儲什么?儲多少?如何儲?是必須運用戰略思維解決的難題。當前,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包括建立應急物資目錄;對應急物資資源進行信息整合;堅持實物儲備和能力儲備并重,靜態管理與動態調度相結合;做好組織企業生產的準備,做好緊急采購(包括進口等)準備,做好應急運輸的準備等。滿足未來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的需要。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