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合作區已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區域合作組織。近兩年來,海口吸納來自泛珠三角區域的實際投資約為20億元人民幣,海口在泛珠區域合作的成效遠遠落后于與海口同期參與泛珠合作的南昌。海口如何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是值得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
海南位于泛珠三角合作區最南部,加之瓊州海峽阻隔,在區域合作中處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因此,我認為海口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的應采取以下策略:
一、 建立松緊結合的區域合作關系
(一) 區域內沿海發達地區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
在泛珠三角合作區中,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劃分,香港、澳門為第一梯級,廣東、福建為第二梯級,其它省區為第三梯級。由于香港、澳門、廣東地理位置相連,珠三角發達地區可視為泛珠區域的大龍頭。粵、港、澳已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與海南資源、產業互補性強,也有較好的合作基礎,應以開展縱向產業合作為主,形成技術與資源、資本與市場的有機結合。福建經濟較發達,已步入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與海南都是著名僑鄉,在國家對臺政策中具有重要作用。海口借鑒福建建設“飛地工業”的做法就很成功。海口還可以借鑒廈門建設海灣型城市和溫馨城市的做法,建設熱帶濱海城市和綠色溫馨城市。
(二)與周邊地區共同打造次區域經濟合作區
泛珠三角區域跨度大,海口又處于邊緣地帶,遠離經濟發達核心區,因此,有必要聯合周邊地區打造次區域合作區。首先,打造北部灣增長三角。北部灣區域合作組織成立以來,區域內部合作一直處于松散狀態,“中心”扎堆。為此,有必要聯合廣西、廣東、海南處于北部灣地區的市、縣,協調各方利益,努力謀求區域利益最大化,共同打造北部灣增長三角。二是打造瓊北經濟區。發揮海口省會城市的龍頭作用,帶動海南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海口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海南的發展格局中,應該形成以海口和三亞為雙中心同心圓環狀擴展和以主要交通干道為軸向發展的點軸結合的發展態勢。為此,海口應聯合文昌、澄邁、臨高、儋州、洋浦經濟開發區、定安、瓊海等瓊北地區,推動產業發展一體化、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和區域城市發展一體化,建設瓊北經濟區。通過打造北部灣增長三角和瓊北經濟區,將形成以海口為中心,向北輻射北部灣地區和向南輻射瓊北地區的兩個扇面,極大地拓展海口的發展空間。
(三)與區域內中西部地區建立半緊密型合作關系
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江西、廣西與海南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當,應以開展橫向資源和產業合作為主。其中,要通過與四川的合作開拓西部市場,與云南和廣西的合作開拓東南亞市場,與湖南和江西的合作開拓中部市場,最終實現“接軌東部、挺進中西部、拓展東南亞”的戰略構想。
(四)與區域內中心城市打造城市聯盟
區域與區域的合作首先通過中心城市的合作得以實現。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是泛珠三角合作區的中心城市。其他省會城市是泛珠三角合作區的副中心城市,擔負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海口作為泛珠三角合作區的副中心城市,應認真落實《泛珠三角區域省會城市合作協議》。重點在信息,交通,經貿與物流,產業與投資,科、教、文、衛,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領域與香港、澳門和其他省會城市密切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經濟能級,增強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能力
二、加強重點領域合作
(一)基礎設施
海口是連接島內外的重要交通通信樞紐。把海口建設成區域性交通通訊中心,是海南和海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積極爭取區域性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運輸等基礎設施規劃覆蓋海南和海口,并爭取相關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獲得國家資金和政策支持。
(二)工業
廣東是先進制造業基地,香港是國際經濟中心,是許多跨國公司亞洲總部基地。福建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海南和海口。海口應在汽車制造、制藥、化纖紡織、食品飲料、農副產品加工五大支柱工業以及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業、橡膠化工業、旅游工業、生態環保五大潛在優勢工業方面加強與香港、廣東、福建合作,發揮資源獨特、投資成本低優勢積極吸引先進技術、資本、人力資源。同時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低水平重復建設”原則下,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借助香港和澳門吸引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以及研發、設計、采購、銷售和銷后服務環節轉移到海口,形成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產業承接的有序銜接機制。
(二) 農業
根據海口在區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畜禽養殖、水產、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熱帶花卉業方面加強與區域內省區合作,建設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反季節瓜菜基地和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推動建立區域農產品“綠色通道”,擴大熱帶農產品、畜禽產品市場,努力把海口建成區域內各省區“菜籃子”和“果盆子”。扶持羅牛山、椰樹等龍頭企業“走出去,引進來”,與區域內龍頭企業高度合作,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加強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圍繞特色資源和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共同打造特色、優質、高效農產品品牌。與沿海地區加強海洋漁業產業發展合作,深度開發海洋資源。
(四)旅游業
海口旅游資源獨特,有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要聯合區域內各省區推動無障礙旅游區、區域旅游營銷網絡和旅游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精心策劃推廣區域精品旅游路線,積極打造區域旅游品牌,聯手整治區域旅游市場秩序,努力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宣傳促銷、旅游管理等方面實現一體化。海口石山火山群與湛江湖光巖整合一起,以雷瓊地質公園名義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就是非常成功的旅游品牌打造。香港和澳門是海口吸引境內外游客的重要門戶,要強化對該地區的旅游促銷,將到香港和澳門的游客吸引到海口,同時借鑒澳門發展旅游娛樂業的經驗,打造南國“娛樂之都”。
(五)金融業
泛珠三角區域是一個地跨中國東、中、西三大金融地帶,有著三個貨幣區域、三種金融制度的合作區,是中國金融總量最大的經濟區,11個成員方的各項存款余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0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折合人民幣超過6.5萬億元,金融合作潛力具大。要聯合區域各方,搭建區域金融合作平臺,完善金融服務,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和市場調控作用。要推動企業進入香港資本市場和深圳資本市場進行低成本融資,重點加強與香港的金融合作,借助香港資本市場走向海外資本市場。引進香港的銀行在海口設立分行,推行跨境港元與美元支票結算機制,開展人民幣支票業務,建設支付、結算及托管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
(六)房地產業
海南具有世界一流的空氣質量和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理想的第二居住地,也是中華民族后花園。海口的房產以外銷為主,房地產合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根據房地產的發展趨勢,調整地方土地儲備政策、土地金融政策、耕地保護政策、集體土地流轉政策等各項房地產政策,利用“泛珠房博會”這個合作與發展平臺努力吸引區域的房地產開發資金、技術、人才,共同打造整合規劃、設計、建筑、監理、景觀、園林、建材、裝飾、環保、節能、設備等上下游產業大鏈條,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區域房地產合作機制。
(七)商務與貿易
加強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推行工業制品和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標準和認證標準互認,加強地方和企業標準制訂合作,消除貿易壁壘,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促進區域貿易自由化。加強與香港和澳門的經貿往來,推動海口商品通過香港和澳門走向國際市場。加強與北部灣區域內城市經貿合作,發展跨地區連鎖經營網點、區域性批發市場、區域性專業配送中心,努力把海口建設成北部灣區域性商貿中心和物流中心。東南亞國家產品、產業結構與海南和海口同構性強,可以形成良好的競合關系,加之東南亞有眾多的海南僑胞,要鼓勵企業到云南和廣西開展邊境貿易,借助云南和廣西這兩個通道拓展東南亞市場。
二、 建立多層次區域合作協調機制
(一)建立政府合作機制
泛珠三角合作區正處于合作的初期階段,合作組織形式、合作方式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迫切需要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推動作用。政府重點在優化投資環境上有所作為。各級政府要站在區域合作一盤棋的戰略高度總攬全局,制定地區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要與區域總體規劃和區域專項規劃相銜接;根據區域合作達成的協議調整地方性政策、法規,共同打造區域合作“綠色通道”,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高度重視參加“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和“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兩大論壇,為區域發展出謀獻策,共同推動區域合作上水平;共同完善區域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政府秘書長制度、部門銜接落實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性區域合作組織協調機構和各項制度,加強區域合作的組織協調能力,推動區域合作有序開展;采取各項措施,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區域合作,推動區域合作向縱深發展;發揮海南、海口體制改革先行一步的優勢,深化政府體制改革,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二)建立社會組織機構合作機制
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中介組織要充分發揮行業的自組織和自律作用,向上要積極和政府部門溝通,了解政府意圖、區域合作動態以及反映企業訴求;橫向要加強與區域內各省區同行合作,組建區域性聯合商會或協會,共商行業發展大計,制定行業合作計劃;向下要宣傳區域內行業合作各項政策、法規以及行業合作信息,協調行業內部關系,開展并組織企業積極參加各類經貿洽談會、交流會。
(三)建立企業合作機制
區域合作的成敗,關鍵在于企業的主體作用能否充分發揮。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地方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參與區域產業合作,增強區域合作的主動性、競爭性,提高海口在區域產業分工中的位次。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帶動形成完整產業鏈,推動海口產業結構升級。根據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采取收購、兼并、合并等方式,在農業、工業、商貿、旅游、房地產、金融等重點合作領域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提高區域內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水平。
(作者單位:海南省海口市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