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委托理財業務的現狀
目前,我國開展委托理財業務主要有五類機構:
商業銀行。從2003年起,我國的商業銀行開始推出人民幣理財業務。為規范管理,2005年9月24日銀監會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證券公司。證券公司的委托理財業務又稱為資產管理業務,是證券公司的主要業務種類之一。為使這一業務規范發展,2001年11月28日證監會頒布了《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2003年9月29日又頒布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
保險公司。目前,保險公司尚未開展直接的委托理財業務,但其人身保險業務中的投資連接保險和萬能保險均具有理財性質。這兩類保險在保險市場中所占比重一直較小。為規范其發展,2000年保監會頒布了《投資連接保險管理暫行辦法》。
信托投資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從事的理財業務主要是資金集合信托業務,包括投資于股票、債券及基金的證券類信托業務,投資于不同行業的產業類信托業務、投資于基礎設施的信托業務和房地產信托業務等。為加強業務監管,2004年,銀監會先后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集合資金信托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信托投資公司集合資金信托業務信息披露有關問題的通知》。
基金管理公司。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規定,基金管理公司開展的理財業務投資于證券市場,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大業務規模和較為完整、成熟的理財產品群,如各種投資風格的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保本基金等類型。
二、金融機構開展委托理財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挪用客戶資金的情況嚴重
在金融機構開展委托理財業務過程中,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非法挪用客戶資金的情況非常嚴重。2003年底以來暴露風險的證券公司,都存在因挪用委托理財資金造成的資產缺口。為彌補挪用委托理財客戶資金造成的巨額缺口,人民銀行被迫動用了大筆再貸款。這種做法不利于嚴肅市場紀律,可能引發巨大的道德風險。
(二)部分金融機構開展委托理財業務不規范
部分金融機構在開展委托理財業務時,往往向客戶承諾較高的保底收益,并存在以利差代替手續費、缺乏風險揭示等問題,此外還出現了搭售存款等不正當競爭的情況。
(三)監管部門對委托理財業務缺乏有效監管
一是監管部門對性質相同的委托理財業務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的委托理財業務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在權利義務關系、資金管理方式、投資者的收益和風險承擔方面都存在基本共性,屬于同質金融業務。但各金融監管部門制定了不同的監管標準,導致委托理財市場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具體表現為就理財業務中的委托資金最低要求、保底承諾、委托資金托管、業務隔離、信息披露、收費方式、禁止行為等方面,商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執行的標準各不相同。二是沒有建立第三方存管等關鍵性制度。各監管部門對委托理財業務雖然都制定了一些監管政策,但出于行業利益的原因,一些關鍵性的制度還沒有建立,如有的監管部門仍未要求開展委托理財的機構必須將客戶資金交由第三方存管。缺少第三方存管制度對保護客戶資金安全非常不利。三是監管措施不到位。對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理財業務普遍存在的保底承諾、搭售存款、以利差代替手續費等問題,監管部門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時糾正。
三、規范委托理財業務、防范金融風險的建議
(一)推進委托理財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設
委托理財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能確保客戶委托理財資金與理財機構自有資金相分離,杜絕理財機構挪用委托人資金的行為,是防范化解委托理財業市場風險的一項根本的制度措施。為進一步規范委托理財業務,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有關部門應積極推進建立委托理財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要求理財機構將理財資金交由第三方存管,并在第三方設立專門賬戶,使理財機構無法挪用客戶資金,以防范道德風險。具體實現方法是:理財機構以自身名義在第三方(如商業銀行)核心賬務系統中開設客戶委托理財資金存管專戶,存管銀行為每個客戶設置“客戶資金明細賬戶”,將原來在理財機構的客戶資金匯總賬戶、客戶明細賬戶全部轉到存管銀行的系統進行管理,客戶資金管理權與理財機構徹底實現分離,發揮銀行系統賬戶管理的傳統優勢,通過技術手段對客戶資金匯總賬戶與客戶明細賬戶進行勾稽關系核對,并提供賬戶實時監控,使理財機構無法挪用客戶資金。
(二)完善委托理財投資者保護制度,建立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
目前,我國已建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和保險保障基金,為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個人債權的補償問題提供了一種保障;下一步即將建立的存款保險基金,將為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人提供一定保障。但部分理財機構如信托投資公司所涉及的個人債權收購資金還須由國家承擔。因此,建議對此類尚無保障機制的理財業務,也可考慮設立投資者保護基金,從而進一步完善市場化風險補償的長效機制。建立的投資者保護基金旨在保護承受能力較弱的中小投資者,化解委托理財業風險。對因理財機構違規經營和監管不力而造成中小投資者發生損失的,由理財機構依據有關行業法規及政策規定,先行賠償,不足部分可由擬設立的投資者保護基金給予適當救助。該基金的核心制度設計:
第一,保護范圍。對所有理財金融機構實行強制型投資者保護制度,對所有境內理財類金融機構均應參加投資者保護計劃,成為基金參與機構。
第二,資金來源。該投資者保護基金主要由理財金融機構按期繳納費用和理財金融機構清算財產中的受償所得組成。在出現臨時性資金短缺時,可考慮向財政部申請特別融資或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融資。
第三,費率標準。實行與風險相關聯的差別費率,根據理財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資本充足率、風險狀況,實行風險差別費率,高風險機構實行高費率,低風險機構實行低費率。
(三)盡快出臺統一的《金融機構理財業務管理辦法》
為統一理財業務的監管標準,促進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可考慮由中央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制定統一的《金融機構理財業務管理辦法》,以調整和規范各種名目的理財業務。《金融機構理財業務管理辦法》應規范以下內容:
第一,金融機構從事理財業務的資質要求,包括具備專業理財的能力、穩健的財務能力、健全的內控制度、最低資本金要求、能夠依法、忠實、勤勉履行受托義務。
第二,理財合同。理財機構從事理財業務,應當依法與委托人簽訂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以下簡稱理財合同),根據合同約定的方式、條件、要求及限制,對委托資金進行經營運作,為委托人提供證券及其他金融產品的投資管理服務。在合同中,不得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保息的承諾。
第三,理財機構的風險內控制度。理財機構應當建立以下風險內控制度,包括對理財資金及資產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會計制度的要求,每個理財計劃應當建立獨立完整的賬戶、核算、報告、審計和檔案管理制度,設定清晰的清算路徑和資金劃轉渠道,切實防止賬外經營、挪用理財資金的情況的發生。建立嚴格的業務隔離制度等。
第四,理財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財機構應當按照誠信、真實、完整、準確、及時的原則披露理財業務的相關信息。信息披露的方式根據理財合同的約定確定。
第五,理財資金的托管。明確理財資產屬于委托客戶所有,理財機構應嚴格將代理資產與自營資產分開。理財機構應當選擇第三方對理財資金進行托管,并按照規定辦理結算業務;托管方應當為每一個理財計劃代理開立專門的資金賬戶,理財資金賬戶獨立于受托人及托管人的自有資產及其管理、托管的其他資金。
第六,禁止理財機構從事不誠信行為。
第七,在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的情況下,理財機構不得規避對存款利率的管理,明確禁止名為理財、實為高息攬儲的行為。
(四)加強對委托理財業務的監管
一是制定各類金融機構都適用的《委托理財業務管理辦法》,統一監管標準,確立委托理財第三方存管等制度。二是加強檢查監督,敦促金融機構建立有效的委托理財風險防范和內控機制,及時發現、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建立監管責任制,對沒有認真履行監管職責、對金融風險負有直接責任或領導責任的監管人員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四是要求風險提示。嚴格要求委托理財機構向投資者進行明確的風險提示,包括市場風險、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其他風險。五是中央銀行和銀、證、保等監管部門應當樹立由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的監管理念,協調委托理財業務監管的政策和手段,加強信息共享。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