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形勢和政策動向
(一)美國經濟形勢和政策動向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迅速擺脫去年底的低迷狀態,再次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高達4.8%,其中個人消費開支和企業固定投資分別增長5.5%和14.3%,進出口分別增長17.8%和13.0%;工業生產按年率計算增長了4.5%,產能利用率高達81.3%;勞動生產率增長3.2%,失業率降至4.7%;受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3.4%;經常項目逆差繼續擴大,達到2249億美元。總體看,美國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就業形勢良好,通貨膨脹繼續得到控制,全年經濟增長有可能超過目前普遍預期的3.3—3.5%,失業率保持在5%以下,通貨膨脹率略高于3%。
美聯儲自去年6月以來已連續16次以相同幅度提高利率,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的超低水平提升到目前的5%。雖然美聯儲聲稱是否繼續加息要視未來的情況而定,但鑒于美國經濟增勢強勁,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趨緊,就業成本上升,再加上國際石油價格繼續上漲,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仍在加大,美聯儲在年內仍有可能繼續加息。總的看,美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已經由擴張轉向收縮,并且貨幣政策有可能進一步收緊,有利于美國經濟適度降溫。
(二)歐元區經濟形勢和政策動向
今年以來,歐元區經濟再度趨于好轉,復蘇步伐明顯加快,就業形勢有所改善,通貨膨脹繼續保持穩定。今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比去年四季度增長0.6%,比去年同期則增長2.0%,接近其潛在增長率;經季節調整后的失業率到今年3月份已降至8.1%,而去年同期則高達8.8%;盡管國際市場石油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繼續高漲,但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始終處于略高于2%的水平,基本保持穩定。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世界經濟和貿易繼續強勁增長將進一步擴大歐元區的外部需求,同時歐元匯率的貶值也有利于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高,外需擴大和出口增長仍將是拉動歐元區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在內需方面,雖然居民消費需求依舊增勢疲軟,但企業投資受出口增長的拉動正在趨于回升,對經濟復蘇的支撐作用趨于增強。歐盟委員會預計,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將從去年的1.3%提高到2.1%,失業率從去年的8.6%降至8.4%,通貨膨脹率繼續保持在2.2%的水平。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歐元區的通貨膨脹基本穩定,而經濟仍處于復蘇階段,需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支持,因此歐央行似乎沒有明確的繼續加息計劃。但是,如果美聯儲進一步提息,歐央行仍有可能在歐元區經濟所能承受的范圍內適當提息,以避免美元與歐元利率差的繼續擴大所導致的資本和投資的外流。
(三)日本經濟形勢和政策動向
近兩年來,日本經濟形勢持續好轉,以內需擴大為主導的經濟復蘇勢頭日趨鞏固,就業形勢不斷改善,泡沫經濟破滅后長期困擾日本經濟的企業債務過大、設備過剩和雇員過多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通貨緊縮狀況趨于好轉。今年以來,日本經濟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個人消費開支和企業設備投資等需求旺盛,工礦業生產繼續增長,對外貿易增長加快,一季度經濟比去年四季度增長0.5%,比去年同期增長3.1%,折合年率則增長1.9%,到4月份經濟復蘇已持續51個月,消費物價指數自去年11月份開始由跌轉升后連續上升,失業率則已降至4.1%的8年來到最低水平。與以往不同的是,此輪經濟復蘇完全以民間需求擴大為基礎,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主要靠政府增加公共投資拉動,因此經濟復蘇的基礎更加牢固,也更具有持久性。總之,在經歷了長期艱難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金融改革之后,日本經濟正在擺脫低迷逐漸恢復活力,有可能進入一個相對穩定而持久的增長階段。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日本經濟將在去年增長2.7%的基礎上繼續增長2.8%,失業率將從去年的4.4%降至4.1%,而消費價格指數將上漲0.3%。
(四)亞洲經濟形勢和政策動向
在發達國家投資回升和進口需求擴大的帶動下,去年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受國際石油價格高漲和企業投資增勢減弱(中國除外)的影響,經濟增長有所減緩,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通貨膨脹上升,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經常項目盈余繼續擴大,外匯儲備持續增加,除直接投資外的其他類別資本大量外流。今年以來,亞洲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但由于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財政貨幣政策有所收緊,經濟增長率將繼續有所回落。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06年亞洲經濟平均增長率將從2004年7.8%和2005年的7.4%繼續減緩至7.2%,平均通貨膨脹率從去年的3.4%上升為4.0%,經常項目盈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3%降至3.9%。從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情況看,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的經濟增長雖將有所放緩,但預計今年仍將分別增長9.5%和7.6%;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將有所加快,預計今年將略高于5%,通貨膨脹率繼續保持略高于2%的低水平;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將與去年持平,預計平均為5.5%,而通貨膨脹率將上升到7.3%。
受國際石油價格高漲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和美聯儲連續提高利率造成資本大量外流等因素的影響,包括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韓國和臺灣等在內的多數國家和地區政策利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加息幅度總體上小于美國(印尼除外),并且實際利率仍處于較低水平,預計通貨膨脹壓力較大的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仍有可能繼續提高利率,貨幣政策總的態勢是趨于收緊。由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稅收的大量增加,而政府開支繼續得到控制,印尼和泰國等還取消或大幅削減了燃油補貼,亞洲各國和經濟體的財政收支狀況繼續改善,但財政赤字或公共債務過高的國家如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仍需進一步削減政府開支,財政政策總得說來已從前幾年的擴張性轉向中性甚至略為偏緊狀態。對于經常項目盈余較大和外匯儲備增加較快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來說,其貨幣仍面臨不同程度的升值壓力,在不影響出口競爭力的前提下適當增大匯率的靈活性將成為該地區匯率政策的迫不得已選擇。
(五)拉美經濟形勢和政策動向
受全球資源礦產品需求強勁增長的帶動,去年拉美經濟繼續穩步增長,其中阿根廷和智利等具有資源礦產品出口優勢的國家經濟增勢強勁,而巴西和墨西哥則由于內需轉弱而導致經濟增長放慢。目前,拉美地區經濟金融形勢穩定,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拉力都比較強,通貨膨脹繼續回落,債務問題明顯緩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拉美經濟仍將增長4.3%,與去年持平,平均通貨膨脹率預計從去年的6.3%繼續下降到5.8%,經常項目繼續保持盈余。
二、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
(一)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總體比較有利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國際金融形勢繼續保持穩定,全球股市普遍明顯回升,總體上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比較有利的外部經濟環境。特別是隨著日本和歐元區經濟的復蘇,我國的外部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有利于我國保持出口的快速增長;而亞洲、拉美和中東歐等地區經濟繼續穩定增長有利于我國拓展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加快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步伐,分散出口市場過于集中所帶來的風險。
(二)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加快蘊藏新的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及其研發環節以及現代服務業的調整轉移步伐加快,跨國直接投資繼續重點投向有市場和成本優勢的新興市場地區,不僅有利于我國繼續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加快國內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而且也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擴大對外投資帶來了新的機遇,有利于我國具有相對先進技術和競爭優勢的制造業企業到其他新興市場去發展,從而緩解國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外匯儲備過高的壓力。
(三)全球經濟嚴重失衡造成外部風險和壓力增大
一方面,全球經濟失衡可能導致的無序調整,特別是國際資本流動格局的改變和美元的劇烈貶值,將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的穩定造成沖擊,從而破壞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我國國際收支持續保持雙順差,經常項目盈余和外匯儲備繼續擴大,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另一極美國又存在大量的貿易順差,因此在人民幣匯率和市場開放等問題上還會面臨要求進行政策調整的壓力,同國外的經濟貿易摩擦也將會增多。為防止全球經濟失衡可能造成的風險,必須加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內外需求比例關系,將經濟增長的立足點切實轉向擴大內需特別是國內消費需要方面。
(四)石油進口安全和油價持續高漲問題日益突出
當前國際市場石油供求關系始終處于脆弱的平衡狀態,諸如伊朗核問題等地緣政治因素對石油供應和國際油價的影響存在巨大不確定性。一旦這些問題得不到緩解而引發新的國際沖突,國際石油供應將受到嚴重影響,國際油價有可能在目前的高位上繼續高漲,這將對我國的石油進口安全產生不利影響,而持續高漲的國際油價也會最終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的上升。因此,必須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大力推進石油進口地區多元化戰略,確保石油進口安全,同時也要采取必要的價格和補貼措施來減緩國際油價高漲對國內價格穩定可能構成的沖擊。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外經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