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資產是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物質保障。固始縣的村級資產和債務通過清理后,基本達到了產權關系理順、債權債務清晰。但如何鞏固清理成果,防止集體資產被貪污、挪用、平調、揮霍浪費、隨意改變產權的違紀違規情形的發生,從根本上尋求出遏制和化解村級不良債務的長效機制,應是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及農村經濟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
一、加強管理,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造成集體資產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一些地方的領導對加強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集體資產管理過程中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農民群眾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參與民主管理,對集體資產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四是指導和監督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及其職責不夠明確。
法律規定,村集體資產是歸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共同所有的資產。在當前農村新的形勢下,各級黨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原有資產的流失和新債的增加,確保集體資產安全和基層組織正常運轉。一要切實明確鄉鎮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職能部門。鄉鎮機構改革到位后,鑒于農業經濟服務中心無力承擔管理職能的實際情況,為防止對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出現管理真空,應將農村經濟管理職能轉歸至鄉鎮財政部門統一管理。二要強化村民委員會對村級資產管理的主體地位。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制度,對涉及集體資產管理的重大事項,須經民主討論決定,以保障集體組織成員有效行使對集體資產的監督權、決策權。三要在堅持集體資產民主管理的同時,繼續健全“民管、村用、鄉監督”機制。建立鄉財政所具體指導監督村級建立健全村級資產產權登記、財務會計、民主理財、資產報告等各項制度;四要鄉鎮集體資產管理部門切實履行職責。監督好村集體資產承包經營過程中承包合同的簽訂和兌現工作;集體資產通過拍賣、轉讓或者實行租賃經營、股份經營等方式發生所有權或使用權轉移時,必須經有評估資格的機構評估,并以評估價值作為轉讓所有權或使用權的依據。五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通過對村干部離任職期間集體資產處置情況的專項審計。監督遏制非法轉讓、轉賣和侵吞集體資產情形發生,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二、堅決遏制村級不良債務的增長和蔓延,確保基層組織正常運轉
目前村級已形成的高額債務,猶如一個巨大的毒瘤,如不盡快消化,必將阻礙農村工作健康有序推進,影響黨的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危害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化解舊債,防范新債,勢在必行。就當前固始縣村級債務形成的原因、現狀和實際情況,應從以下十個方面著手。
一是民主。必須夯實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這個基礎。全面推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建立集中民主的決策機制,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全面鎖定和“固化”村級現有的債權、債務及資產,堅決杜絕新債的產生。
二是規范。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明確界定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的行為范圍。鄉鎮政府及縣直部門決不能一再以“達標升級”、“配套資金”要求或迫使村級組織直接參與經濟活動。
三是減壓。對過去因開展達標升級活動形成的村級債務,如普九達標、村級投資興建的教育基礎設施,可按照“誰主辦、誰償還”的原則,將債務剝離掛帳與村級脫鉤。
四是停息。全面清理、分類排查村級現有的民間借貸款。對民間高息貸款通過行政或經濟的手段,將利息降至國家銀行同期同檔貸款利率水平或直接停息,并實行本息分離,嚴禁任何形式的復利產生,制止村級債務因利息的增加而惡性膨脹。
五是開源。堅持“一事一議”,對過去因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而形成的債務,如村級道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等,在征得群眾同意后,從“一事一議”資金中逐步解決。
六是清欠。加大清收力度,化解部分債務。針對村級債權形成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把稅費尾欠一般性應收賬款區別開來,堅持政策、區別情況、注意方法、靈活處理、應收盡收。對于把集體財物占為己有的要予以收回,絕不允許村級一方面資產被無故占用或流失,另一方面又負擔著沉重債務的現象長期存在。
七是盤活。可通過公開拍賣、租賃、承包機動地、荒地、荒山、林地、魚塘等集體土地資源經營權的方法,將集體資產整合并使其利益最大化,多方籌集資金用于清償村級債務。
八是節支。從嚴控管村級管理費用支出。嚴格按照《固始縣村級財政民管村用鄉監督辦法》規定,實行村組干部交叉任職,堅決實行村級報刊“限額制”,清理和糾正一切不屬于村級財務支出的費用。如:村小學聘用教師、防疫員、軍屬代耕費等。將上級政府轉移支付資金用足用好節約還債。
九是監管。縣鄉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要加大對村級債務的監管力度,建立村級債務動態監測機制,并結合村干部離任職審計制度的實行,開展對村級債務的專項審計,有效預防新債的形成。
十是立制。加強村級債務管理,實行鄉鎮主管(包片)領導及村級法人防債化債責任制及責任追究制,同時把債務問題作為考核鄉、村干部政績的主要內容,并實行“一票否決”,建立防債化債的長效約束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