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前后,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及印度、拉美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立足于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提出了本國的知識產權戰略。尤其是日本2002年出臺的知識產權戰略大綱及2003年成立的國家知識產權本部,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我國的。
面對這種復雜的國際知識產權發展趨勢,建議我國采取以下策略。
一、對待知識產權制度不能因其有消極一面就從根本上否定其主要的積極作用
對于通過批判和國際斗爭能夠使對方放棄的知識產權條款,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批判上;經批判對方不可能放棄的,就要有對策,甚至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能“坐而論道”。例如,我們不贊成美國發起的“商業方法專利”、阻止競爭者正常競爭的“垃圾專利”或“問題專利”等,但如何應對必須仔細研究。我們的銀行若沒有服務方法專利,遲早要讓人家牽著鼻子走。DVD涉外專利糾紛一案就是例證。該案實際還不能稱作“案”,因為專利權人——外國大公司甚至連合同官司都還沒同我們打,我們就開始交費了,每年要花60億元。如果外國銀行來索要“金融服務方法專利費”,就將不是每年60億元,而是每年200億元。屆時,我國進入世界前500強的企業可能就要退出。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只能采取盡早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業方法專利之對策。當然,給商業方法授予專利違反法理,但美國數年之前就已給商業方法授予了專利并在推動其他國家承認商業方法專利。澳大利亞和日本也授予了商業方法專利,歐盟正在就此跟美國談判。中國遲早會被國際金融企業逼上門。如果我們不搞這種方法創新以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就得自動退出國際金融市場。
二、針對國際組織的立法及其研究結果、外國立法及國家學說、幾國如果聯手等對我的影響等問題,均應抓緊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
對于我們發明專利的短項——“商業方法專利”,國家專利局目前固然可以通過把緊專利審批關為國內企業贏得時間,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美日歐在傳統技術專利方面的“標準化”發展給我產品出口帶來極大不利,如果美日或再加上其他幾個發達國家在“商業方法專利”上也向“標準化”發展,即實施“金融方法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許可化”,對我國銀行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就不僅僅是專利局把緊專利審批關所能解決的了。
近年,因國際上南北發展越來越失衡,國內外對TRIPS協議的批判很多。但無論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中,已經“人世”的中國不應也不能以“退出"TRIPS協議的方式自我淘汰,而應當在WTO框架內“趨利弊害”,爭取WTO向更有利于我的方向變化,并在這種變化發生之前爭取在現有框架中更有利于我的結果。例如,在DVD涉外專利糾紛中,我們本可以依據TRIPS協議第31條(K)項,不按照6C集團的要求支付所謂的“專利使用費”。在國外,2002年的英國《知識產權報告》,建議發展中國家把力量放在批判乃至退出WTO的TRIPS協議上;在國內,許多入主張弱化我國因WTO壓力而實行的“已經超高”的知識產權保護等。這些表面上看是顧及了中國利益,有利于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實質上是誤國誤民。現在有許多人提出,我們仍舊可以并應當從知識產權的弱保護逐步向知識產權的強保護過渡。這是確實值得討論的問題。多數發達國家從知識產權的弱保護發展為后來的強保護,都有一個相當長的準備期。但世貿組織的產生及中國的加入,阻斷了我們也應當有的同樣的“準備期”。這從局部看對我是不公平的,但從全局看則未必是壞事。
三、加強對創新者、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對創新者、創新企業保護不力是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主要問題,妨礙了我國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建議從三方面人手解決此問題:一是完善相關立法(這需要主管機關與立法機關協調)。二是鼓勵創新企業,打擊惡意侵權企業,教育多數企業在重視創新的同時懂得運用知識產權策略應對競爭者。這點做好了將有利于使知識產權國際摩擦從國家層面為主逐步轉為企業層面為主。三是加強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執法。
教育乃至要求企業在國際競爭環境中學會應對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挑戰,是使我國企業乃至整個國家在知識產權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關鍵之一(另一個關鍵是真正打擊故意侵權的企業與個人)。與DVD一案相對應,中國堿性電池協會2004年在美國依照337條款應對美“專利權人”的訴訟案就很能說明問題。前者是我企業在知識產權戰中“不戰而降”的事例,后者是我國企業以知識產權法律武器戰勝對方的成功案例。我臺灣地區DVD協會在同一時間的知識產權挑戰中像堿性電池協會那樣去應對,也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些是我國企業應當了解與借鑒的案例。現在我國電池業又在日本訴索尼專利無效,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注意與尊重。事實上,與跨國公司打交道,那些能夠熟練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武器者反倒更受其尊重。這才是我們應當樹立的榜樣。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