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筑體制新優勢,增強區域經濟的競爭力,近三年來,南通市堅持從實際出發,全面展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基本實現了“體制轉活,事業繁榮,產業發展,社會穩定”的改革目標。108家市屬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悉數走出政府“懷抱”,由原有行政級別的特殊主體轉化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企業法人。實現了國有資產全面置換,職工身份全面置換。改制轉企中,共削減事業編制7474人,置換職工3473人,妥善安排了3282名離退休人員。據統計,108家改制轉企單位涉及總資產約20多億元,凈資產約6.8億元。通過公開競價、國有資產回收上繳財政4.8億元,溢價約1.07億元,從單位資產中剝離收回資產約2億元,國有產權轉讓變現支付改革成本后上繳財政2.5億元,收回有效資產約2億元。
南通市事業單位改制轉企的成功實踐和做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為確保事業單位改制轉企的強勢推進,南通市在運作體系的整合上突出了“三個環節”。一是成立市屬事業單位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確定由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各相關副市長和秘書長為召集人的市屬事業單位改革聯席會議。聯席會議作為一種組織形式,成為領導市屬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工作的專門機構,聯席會議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要事項和疑難問題,對改革中事關全局的關鍵性問題,由聯席會議提請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聯席會議下設辦公室(簡稱事改辦),從市人事、發改委、編辦、組織、財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紀委(監察)等部門抽調10多名業務骨干集中辦公,具體負責改革的指導、協調和政策的配套完善工作。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工作實行主管部門負責制,各主管局和改制單位是事業單位改革實施部門,其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各主管部門建立改革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按照全市的統一要求,制訂本系統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工作的總體方案,抓好所屬單位改制轉企動員教育、方案擬定、改制成本的籌措調劑和人員分流安置等方面的工作,確保按確定的序時進度要求組織實施。市政府把事業單位改革情況列為對各部門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年底視改革進展情況綜合評分。三是市事改辦制定了實施改革的一整套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規范單位改制轉企方案、主管部門呈報材料、國有資產轉讓公告、轉讓協議書等改革文件的基本內容和格式,制定了改制的工作流程圖,下發了《市屬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方案實施的一般程序》,詳盡規定了完成整個改革程序的具體運作辦法,以便改制操作有章可循,規范推進。
二、規范審計評估,嚴把資產處置
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南通市在事業單位改制轉企中嚴格把好“兩個關口”。一是把好資產的清理、評估和核準關。出臺了《關于在市屬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工作中嚴肅紀律的意見》,《關于市屬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中審計和資產評估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關于市屬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國有土地使用權處置的意見》等文件。對資產處置作了明確規定。如對改制轉企單位資產審計和評估時嚴格實行“三統一”,即由市事改辦統一委托會計師事務所、財政部門統一審計評估要求和統一付費。審計、財政部門提前介入資產評估過程,強化對審計評估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檢查監督,避免出現偏差,防止國有資產漏評、低評。對審計評估中的違法違紀行為給予嚴肅處理。清產核資結果和資產評估結果必須在單位公示,由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或主管部門初審、財政部門核準。國有土地使用權按照規定的處置方式和評估的規范要求,由土地評估機構評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核準。在此基礎上,單位提出改革初步方案,經廣泛征求職工意見報主管部門初審后,由市事改辦組織論證。論證中,認真核查凈資產、期后審計和改革成本項目,研究確定改制轉企單位國有資產的出售底價和方式。二是把好國有資產轉讓關。改制轉企單位的國有產權轉讓堅持依法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全部采取公開競價方式。在實施轉讓中,由主管部門、市事改辦人員共同組成競價工作小組,負責國有資產競價轉讓工作,并按照規范的程序和要求,由產權交易機構主持競價和產權交割,公證處進行竟價活動和競價文書的公證,以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市土地綜合開發公司15%的國有股權以510萬元底價通過社會公開競價,經過186輪競價,最終以2850萬元轉讓給一位社會自然人,增值2300多萬元。
三、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穩妥推進
一是擴大職工對改革的知情權、參與權。規定所有改革方案都要經過單位職代會或職工大會討論通過。公有資產的出售轉讓,一律實行陽光操作,全部采用公開競價方式;清產核資、資產評估采用向單位職工公示,整個改制過程要在群眾的監督和職能部門指導下進行。二是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明確改制前的離退休人員仍享受事業單位工資福利待遇不變。對接近退休年齡的老職工,規定在改制截止日期前,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50周歲且工齡滿20年,或工齡滿30年的職工,經本人申請,可按規定辦理提前退休,并繼續享受事業單位的退休工資福利待遇,并按人均8萬元標準從單位凈資產或資產變現收人中扣除,交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并由其按規定支付。三是對一般在職職工,按照其改制轉企前的工作年限發放經濟補償金,并對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賬目給予一次性補償。規定經濟補償金標準為,以單位改制轉企前一年本人月平均基本工資為基準,每滿一年工齡發給一個月的工資,但最多不超過36個月。同時明確:單位改制轉企后所有職工都轉換事業職工身份,按《勞動法》規定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執行企業工資制度,并按照有關規定參加企業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社會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四是要求所有改制轉企的單位,必須與所有職工簽訂不少于2年的勞動用工合同。南通市按照此規定辦理并重新簽訂勞動合同上崗的職工達3210人。同時對有條件的單位,可在按規定扣除各項費用后,給予職工適當的住房補貼。
四、多方籌措資金,確保改革到位
“無成本既無改革”,沒有必需的改革成本,則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就會失去強有力的物質支撐。南通市在解決事業單位改制轉企籌措改革成本這一難題上,重點抓了“四個到位”。一是搞好調查摸底到位。在確定事業單位改制政策前,選擇了50家事業單位作為樣本,對其資產狀況(其中主要是凈資產數額、資產的現有狀態)、人員年齡性別分布狀況、人員工資、福利水平、社會保險交納狀況及有關其他負擔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二是做好改革成本的測算工作到位,并盡力做到使成本的籌集和使用之間留有一定的余地。三是力保改革成本的收繳到位。為保證改革成本的及時足額到位,南通市規定,在資產轉讓中,一旦成交,受讓方必須在5個工作日之內將國有資產(產權)受讓金一次足額地打人市財政局的專門指定賬戶上,否則作違約處理。市財政賬戶上收到足額的資金后,出具專門認可信函,作為受讓方辦理資產(產權)轉讓交接的憑證。市財政專戶在收到轉讓金后,按照事先測算好改革成本,分別將資金打入市社會保障專戶和各系統主管部門賬戶,用作退休人員養老金、醫保金和職工經濟補償金等支出。四是搞好改革成本的調劑使用到位。針對不同單位對改革成本支付能力的差異,南通市規定,凡單個事業單位改革成本不足,實行系統內調劑使用;系統內還不夠時,由市里統一調劑。對一些改革成本支付額較大,而一時足額籌集有困難的單位,在不影響成本使用的前提下,打“時間差”,同意其在一定期限內將應繳納的成本資金分期分批繳納財政,從而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順利推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發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