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報道: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國家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保障框架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繼續保持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小企業司要求,2006年,要繼續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加強調查研究,抓緊制定和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及配套辦法,切實把中央精神落到實處。
一是繼續抓緊出臺《若干意見》的配套措施。要加快推動出臺《若干意見》分工方案中尚沒有完成的配套措施和具體辦法。如在深化體制改革方面,盡快出臺《關于推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送審稿)》,非公有資本進入石油等礦產資源開采領域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發揮工商聯作為政府助手作用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促進非公有制企業檔案工作發展的意見》等;加快出臺我委牽頭起草的《關于鼓勵“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
二是切實抓好法律法規清理工作。清理的重點是現行規章、規范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在市場準入、財稅金融支持、社會服務、權益保護和政府監管等方面與《若干意見》不一致的規定。清理的范圍是縣級(含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及有關單位制定的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其他文件。
三要努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加緊落實銀監會關于《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性意見》,緩解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難、信貸難。進一步依托開發性金融,開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轉貸款、擔保貸款業務,擴大企業受益面。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規范擔保機構準人管理,提升擔保機構擔保能力。規范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境外股權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短期銀行券,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四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按照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升級轉型為重點,改善產業集聚條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突出地區優勢和特色,加強科學規劃引導,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完善產業綜合配套功能,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努力塑造人文環境,提升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有特色、有規模、體系完整、科學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
五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完善和加強政策支持,通過創新基金、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動,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服務。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信用擔保制度。在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中,建立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大力節約資源、能源,加強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初步建立起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現代工業格局。
六是要著力引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質。引導企業重視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把抓質量、創品牌作為中小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針對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加的情況,企業必須練好內功,提供產品的技術和質量附加值,避免陷入壓價競爭。同時要積極指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改變長期以來重經營、輕管理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機制,指導企業建立科學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使中小企業的財務、生產、質量等管理工作正常化、制度化、規范化。
七是繼續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要按照《<若干意見>宣傳報道方案》要求,明確宣傳重點,采取多種宣傳方式,按照全面準確、把握節奏和加強管理的宣傳要求,努力營造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繼續在中部和部分欠發達地區繼續舉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