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統計局“我國利用外資與外商投資企業研究”課題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外商投資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一、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工業經濟中的地位
(一)外商投資工業企業資產占到工業資產總量的1/4。外商對我國工業的持續投資積累了大量資產,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資產比重從1995年的15.2%上升到2000年的20.4%、2004年的25.8%;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工業資產增量的貢獻率,從1995—2000年的29.1%上升到2001—2004年的34.1%。
(二)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工業產出和利潤的貢獻份額均超過1/3。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工業總產值增加額的貢獻率不斷增長,從“八五”的25.5%上升到“九五”的50.2%,雖然2001—2004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著36.5%的份額。
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利潤和稅收的貢獻較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我國利潤和稅收的貢獻穩步增長,200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占工業利潤的比重為32.5%,占上交稅金的比重為19%,對工業稅收增長的貢獻率1995—2000年期間為27.8%,2001—2004年期間為21.1%。
(三)我國1/3的市場份額為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占有。200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32.7%,比1995年的19.1%提高了13.6個百分點。從1995—2004年的10年間,國內市場銷售增量的近40%是由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提供的,汽車、移動通訊設備、電子計算機、化妝品等商品的品牌多數為外資企業擁有。
(四)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我國就業貢獻巨大。外商投資企業的增加,大量吸納了我國的勞動力,緩解了就業壓力。
(五)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出口的貢獻超過內資企業。1990年以前,我國出口增長額主要來自內資企業,內資企業貢獻率超過80%,外商投資企業不足20%,“八五”時期,外商投資企業對出口增量的貢獻率上升到45.1%;“九五”時期超過70%,2001—2004年期間雖有所減弱,但仍保持著62.8%的份額。
二、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及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影響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三次產業分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其合同項目比重和合同金額比重都在70%左右,其中制造業又占絕大比重;而第一產業利用外資比重一直偏低,多年不足3%;第三產業比重則始終在20--30%之間。
(二)外商投資流向對我國工業結構的影響
1.外商直接投資對輕、重工業結構的影響。1998年以前,外商投資于輕工業的比重高于重工業。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傾斜使我國輕工業品的生產能力大大增加,為緩解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消費品短缺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的充分競爭,到1997年,我國工業消費品出現了相對過剩。1998年以后,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都加大了對重工業的投資,2003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輕、重工業之比為39.45:60.55,重工業比重增長是由于我國仍處于重化工業階段,外資則更多投向計算機、通信設備、制藥、汽車等高技術行業。在輕、重工業變動中,外商直接投資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1998—2003年,輕工業增長了81.4%,其中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貢獻率為38.6%,拉動31.4個百分點;重工業增長了152.9%,其中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貢獻率為34.2%,拉動52.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外資工業的結構傾斜對我國輕、重工業的結構影響非常明顯,成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2.外商直接投資加快了我國工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進程。外商直接投資高度集中于制造業,在制造業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業,對加工工業的影響大大高于對原料工業的影響,對我國工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起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3.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了工業行業結構調整。外商直接投資的工業行業分布具有強烈的傾向性,一方面促進了我國技術和資金密集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張。
根據2004年工業行業數據計算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行業偏向指數表明,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偏向指數最高,達到3.29,說明該行業的外商投資企業最為集中,對外商來說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領域。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偏向指數排第5位,達到2.29,也是具有較高吸引力的行業,外商投資企業偏向這些技術密集型行業促進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塑料制品業,橡膠制品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外商投資的偏向指數也比較高,均在2以上,推動了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外資偏向指數最低的行業包括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制品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等行業,指數值均在0.5以下,這與我國對一些行業限制外資進入有關。
4.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行業集中度及其貢獻率。從2004年主營業務收入的行業構成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有最高份額,為28.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占8.8%;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占6.5%;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5.1%。前4個行業合起來占49.2%,具有非常高的行業集中度。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高技術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貢獻也較大,從各項總量指標計算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在行業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外商投資企業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產出比重超過60%,占有絕對優勢;比重在40—60%的行業中,除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外,主要為勞動密集型行業,與內資企業平分秋色;而在其他行業,特別是能源、原材料行業,外商投資企業處于劣勢。
(三)外商投資對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
1.利用外資及外商投資企業的東、中、西分布。從200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產出的東中西分布看,主營業務收入東部占73.28%, 中部占16.18%,西部占10.54%,進一步拉大了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差距。
2.東、中、西部外商投資企業的產業結構差異。東部地區利用FDI領域拓寬,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同時服務部門外商投資企業比重上升,旅游、商貿、金融和其他中介服務行業正成為投資熱點。工業領域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大大增加,通信設備、計算機、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的制造等產業成為重點投資領域,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支柱產業,比重高達31.3%。相比較而言,中部和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于資本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占絕對優勢,支柱產業均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項目較少,第三產業發展較慢,甚至中西部優勢明顯的旅游業等服務部門,外商投資也微乎其微。
中西部外商投資企業產業結構的另一個明顯差距是外資與本地產業的關聯度低。東部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外資與本地產業高度關聯,形成了一批配套條件好、國際競爭力強的產業發展群體,如電子信息業、IT產業、汽車制造業等。與東部相比,中西部吸收的外資則沒有與當地產業有效配合,未能形成良好的產業集聚和產業配套條件。
3.形成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巨大差距的原因。首先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造成的,我國對外資的引進利用是從東部向中部、西部梯度推進的,國家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以及對東部地區傾斜的投資政策,是東部得以大規模吸收外資的重要原因。其次是東部地區歷史上形成的基礎設施雄厚、科研創新能力強、市場發育程度高、產業集聚配套能力強等,其投資的硬環境和軟環境都遠遠優于中西部地區,必然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地。
三、外商投資企業對推進我國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一)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途徑 技術轉移效應是指外商投資企業進行投資并形成資本的同時,將技術轉移到東道國,對提升當地產業的技術水平產生的積極影響。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的技術轉移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第一,外商投資企業從國外引進技術含量較高的資本貨物和加工工藝,提升國內產業的技術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投資項目大多為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項目,這些項目帶來了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填補了我國的一些技術上的空白,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達311.6億美元,占進口額的9.6%。第二,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引進新產品實現技術擴散,例如1990年我國轎車占汽車總產量的比重僅為6.8%,外資的進入使我國轎車產量增長很快,2004年轎車占汽車總產量的比重達到45.6%。第三,跨國公司在我國建立研發機構,能夠帶動我國研發水平的提高。1995年上海貝爾實驗室、IBM中國研究中心在我國成立,1998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截止到2004年底,在大中型工業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設立的科技機構達569家,占32.9%。
技術溢出效應是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實現技術的當地化過程中,通過技術的非自愿擴散、技術示范、市場競爭、人力資本流動等途徑帶來的東道國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其途徑主要有:第一,通過外商投資企業的競爭和示范效應,促進國內企業技術進步;第二,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鏈和集群,帶動國內配套產業的技術進步;第三,外商投資企業的員工本土化以及人力資本流動,為國內企業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的溢出效應。
(二)外商的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對我國產業技術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一,外商投資企業促進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得到迅速發展,1995—2004年年均增長了23.7%,比工業年均增速高8.1個百分點,其中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是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第二,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創新帶動了我國產品結構的升級。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在科技力量投入上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大中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1995年R&D活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的比重為4.3%,2004年上升到27.2%;科技經費支出比重由1995年的14.1%上升到2004年的44.9%。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有力地帶動了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和我國產品結構的升級。200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新產品產值達到6530億元,新產品產值率為11.1%,特別是其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新產品產值率高達41.7%,主要是外資企業大量進入汽車制造領域帶動了汽車品牌、車型的快速更新。據海關統計,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2183億美元,占出口量的28.64%,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已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第三;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出效率高于內資企業,加快了我國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200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達到9.48萬元/人,比內資企業高1.14萬元/人,比全部工業高0.84萬元/人;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為2.3次/年,比內資企業高0.16次/年,比全部工業高0.11次/年。從主要行業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產出效率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外資集中的前幾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總資產貢獻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均高于內資企業,對提升我國工業的投入產出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發展、研究和開發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利用外資結構的升級,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轉移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將進一步增強,對我國產業技術進步和升級將會產生更大的作用。
(本欄目策劃、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