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縣依托勞務輸出激活農村經濟
“學得一技、終身受益;出去一人,全家脫貧。”這是山東省陽谷縣外出務工人員的切實體會。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出,不僅掙回大把鈔票,在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本領后,積極回鄉創業,更有力地刺激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勞動力外出,也帶動了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取得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效果。
打工:出國掙“洋錢”
為帶動經濟發展,縣政府把“加強勞務合作,發展涉外勞務輸出”作為對外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山東省六大涉外勞務輸出培訓基地之一的陽谷師范涉外勞務輸出培訓中心,先后向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輸出勞動力500余人,為廣大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去年,陽谷縣實現外派勞務輸出收入3000余萬元。
創業:唱響“鳳還巢”
針對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創業熱潮,陽谷縣積極引導,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他們協調、提供場地;在登記注冊方面開辟“綠色通道”,還聘請了各行各業專家擔任“技術顧問”。良好的投資環境更加燃起了本縣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激情,在帶回資金技術的同時,更帶回了先進的思想和管理理念,聚集了發展能量。據統計,去年以來,全縣外出務工回鄉人員興辦各類企業70多個,總投資8000多萬元,吸納2200多人就地轉移就業。
閑地:“集約化”生金
陽谷縣不少農民轉變思想觀念,把原來一家一戶經營的承包土地轉包給一些專業戶、種植能手經營,自己或從事第三產業,或外出打工,成了既拿租金又掙工錢的新型農民。馬得坤是陽谷縣西湖鄉孔橋村一個普通糧農,去年他租種了30畝土地,年收入達2萬余元。為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土地撂荒的問題,陽谷縣通過轉包、租賃、互換等辦法搞活土地經營,使外出人員安心在外賺錢,在家的勞動力又可負荷耕作,以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
諸暨市推進農民素質培訓見成效
提高農民素質,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2004年以來,浙江省諸暨市積極實施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到2005年底,全市已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1806期,培訓農民157814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9778人。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實現了農民轉移有門、致富有路,受到越來越多農民朋友的歡迎,已成為一項深得民心的實事工程。
信息服務幫就業。鎮鄉(街道)農民素質培訓工程辦公室,實行從登記、培訓到就業“一站式”服務,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勞動力供求信息庫,市里建設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搭建農民轉移就業平臺,進行信息發布和勞務推介。一大批農村勞動力通過培訓得到了轉移。
適銷對路助轉移。培訓內容做到“三個圍繞”,提高培訓后轉移就業率:圍繞產業培訓勞動技能,圍繞提高素質培訓法制禮儀,圍繞創業培訓電腦外語駕駛等技能。達到“三貼近,三結合”:貼近農民,買單培訓,體現實惠;貼近企業,訂單培訓,體現實用;貼近市場,菜單培訓,體現實際。培訓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做到需要什么,培訓什么;哪里需要,到哪里培訓。培訓與用工單位需求相結合,做到企業“出菜單”,基地接訂單,做到企業高興、農民歡迎、社會認可。
激發了廣大農民參加培訓學習的積極性。農民素質培訓實用、方便、免費的特點受到農民普遍歡迎,農民踴躍參加,出現了教室加座、講座加場、人多加班的場面,涌現了夫妻雙雙學電工,種糧大戶再“充電”,花甲老人趕時尚這種泥腿子趕技術大餐的可喜景象,呈現學習火爆、學員搶手,培訓熱、聲勢大、范圍廣、受益多的良好局面。許多農民不僅學到了技能,而且有的已成為企業的骨干、致富的能手、創業的主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培訓班的系統學習,農民學到了城市文明禮儀、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對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平安諸暨創建發揮了積極作用。
擴大了農民增收的空間。2005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據抽樣統計調查,2005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8937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31.2%。工資性收入繼續保持較好的增勢,市內創造就業機會不斷增多。前三季度從本地鎮鄉企業得到收入人均1574元,占工資性收入的63.1%,比2003年同期增長88.3%。農村居民外出收人人均920元,比2003年同期增14.3%。
有力地促進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統籌城鄉經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轉移農民、致富農民是關鍵,根本出路就是讓更多的農民從田頭走向工廠,從農村走向城鎮,變農民為市民。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一二三產之間、不同地域之間流動轉移,不僅僅是農民外出謀生的手段,積累資金的方式,更是農民走向市場,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增長見識、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而且還是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服務城市、建設城市的重要新生力量,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實現了工農、城鄉良性互動發展,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差別,推進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