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貨幣升值(以下簡稱本幣升值)可分為短期升值和中長期升值,前者是指升值持續時間在一年以內,后者是指一年以上。對于本幣短期升值,外貿企業可采取外匯遠期合約、期貨合約及期權合約等匯率避險方法來規避本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對于本幣中長期升值,如果外貿企業采用匯率避險法,由于使用成本較高,可能會喪失避險的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可行的避險方法應是調整市場銷售和生產策略。
一、調整市場銷售策略
(一)外銷市場的選擇
當預知本幣對甲國貨幣存在中長期升值時,外貿企業應及早尋找可替代的市場,而這個可替代的市場,其當地幣值與本國幣值乃維持不變(或只有較小變動)。這樣,在甲國將失去的部分市場可由這個替代市場所彌補,而不致有所損失。
(二)外銷產品的定價策略
一般來說,外銷產品價格的調整,對外銷量的影響程度,需視外銷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而定;而需求彈性的大小,又因市場競爭激烈程度而異。因此,因本幣中長期升值對外銷產品價格進行調整時,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1.如果外銷產品的競爭激烈,而且其價格需求彈性較高,那么因本幣升值而提價雖能維持利潤,但外銷市場可能因提價而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外貿企業已提前采取了預防措施,找到可代替的國際市場,那么提高外銷于甲國的產品價格是可行的策略。否則,可能會永遠失去其外銷市場。
2.生產高檔品的外貿企業,因本幣升值而提高外銷價格,外銷量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這是因為高檔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較低。因為高檔品的消費者大部分是高收入家庭。對這類消費者來說,只要產品質量好,再多付一點錢他們并不在乎,故高檔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較低。當本幣升值時,高檔品的外銷量不會因售價的(稍微)上升而大幅度下降。
3.如果外貿企業的產品在科技方面領先其競爭者,則本幣升值不會對其外銷構成威脅,因在國際市場上無相同的替代品,所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對付本幣升值風險的較好策略。此外,有些外貿企業為減緩本幣升值的壓力,采取類似提高科技含量的辦法。
4.如果一個外貿企業與國外客戶已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那么因本幣升值而不得不提高外銷產品價格時,國外客戶轉向其他企業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國外客戶已長期地依賴本國外銷所提供的品質優良的產品及一流的,服務,而不愿輕易另找新的合作對象,因為將來新的合作對象是否理想是個未知數。
(三)外銷產品的選擇策略
當本幣處于中長期升值時,適當選擇外銷產品的種類,可減低或消除因本幣升值而造成的損失。當本幣升值時,應對喜好高檔品(較高收入)消費者的策略是多搞促銷活動。這類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敏感性較低,所以提高這類外銷產品的價格不會出現銷量的下降。此外,對于原來已薄利的某些外銷品,可在本幣升值時轉向其他可替代的國外市場,或取消外銷,轉向內銷,以免遭受重大損失。
二、調整生產策略
如果本幣升值幅度太大或持續時間太久,只有市場銷售策略的調整是難以擺脫困境的。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當調整生產策略。
(一)進口生產原料和零配件
當本幣升值時,外銷價格將因之而提高,否則將造成損失。為彌補因本幣升值所增加的外銷成本,外貿企業應增加原料和零配件的進口。因外來原料和零配件的價格將因本幣升值而下降,使用低廉的進口原料及零件,至少可以減緩外銷成本的上升,使外銷價格維持不變或稍微上升,而不致損害外銷市場的競爭力。
(二)靈活運用國外生產線
這項策略只適用于某些外貿企業在國外設有多處生產線(或制造廠)及跨國公司。這種企業在本幣中長期升值時,可將生產由某一國外生產線移至另一國外生產線。也就是說,當預期本幣中長期升值時,將本國的產量降低,移至幣值低的甲國進行增產,以降低外銷成本及外銷價格。如果幾年后甲國的貨幣升值,則再降低甲國的產量而移至幣值低(或不變)的乙國進行增產,以此減低外銷成本。如此有計劃地移動國際生產線,將是對付本幣中長期升值風險的良策。
(三)在國外設立新工廠
上述第二種策略,適用于跨國公司及在國外設有多處生產線的外貿企業。但國內有不少外貿企業,其生產線主要設在國內,故第二種策略不適宜于對付本幣升值的風險。當然,這些企業可運用第一種策略,進口低廉的生產原料及零配件,以抵消部分因本幣升值增加的成本。但第一種策略并不能經常適用,特別是在本幣有較大升值時,可在本幣值低的國家設立新工廠。但在國外設立新工廠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因此須事先預測本幣的升值,才能及時有效。
(四)增強生產效率及提高科技創造力
增強生產效率及提高科技創造力,是企業經營非常重要的策略。當一個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時,生產成本必然降低,故其售價比競爭者低,競爭力強,利潤高。同時,提高產品科技的創造力,可提高產品品質,創造新產品,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因此提高生產效率及提高科技創造力,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恪守的重要策略。具有這種優點的企業,本幣中長期升值不會對它的外銷成本與競爭力有太大的不利影響。
(作者單位:山東財政學院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