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僅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活的場所,更應該是師生和諧共進文化場域,所以說,學校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學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學校文化建設的戰略必須牢固樹立以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基本方向,全面改進學校文化發展策略。
一、堅持以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學校文化建設方向
學校文化是什么?簡單說學校文化是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和教育形態的總和,它是一種組織文化,在無形中主導著學校的運行和發展。學校文化可以分為外顯層、中間層、核心層三個層次,外顯層主要指對象化的物質形態及主體活動形式,如校園環境、建筑風格、教育設施、教育活動等;中間層主要指學校的歷史傳統和制度文化,包括學校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觀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規范等;核心層主要指師生認可的價值觀、發展目標、校風學風、治學態度以及文化生活和運行方式,表現為學校人際關系、學校風氣、群體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和思維方式等。學校文化核心是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它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同并隨著學校發展而日益強化,成為學校主體的精神源泉。
學校教育是學生社會化的系統發展過程,而學校文化實質是對學生進行文明化的熔煉過程,它不是簡單地灌輸,不是刻板的訓練,而是在文化“礦石”成分的熔爐中脫胎換骨的冶煉。在學校中,文化的培育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只有學校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最終的目標。學校人包括學校的全體成員,學生和教師是主要成員,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包括:一是為全體學生服務,不僅是一部分學習好的學生,不是僅為上一層次學校選拔人才,全體學生都提高并發展才是和諧教育。二是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特別在基礎教育階段,應使每個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每個人只有在全面發展基礎上才會有個性發展;三是為學生個性發展服務,多元智能理論為人的不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不能用一個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多元化的需要,學校為每個學生在不同領域、不同發展速度、不同發展水平提供服務,才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學校文化也要為教師的成長鋪路。沒有教師的充分發展就不會有學生全面的發展。過去學校教育只維護教師的師道尊嚴,而忽視教師個體生命的價值,培養了學生,耗盡自己。而今天樹立學生和教師雙發展觀,教師在培育學生的教育事業發展中也使自己獲得社會價值的實現,獲得教書育人過程中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知識信息化改變了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學生和教師在獲取知識信息上站在同一個平臺,教師成為指導學生選擇知識、培養能力、道德成長的導師,這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再學習,不斷挖掘和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才能做今日教師。
二、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策略
1、重視精神文化先導地位,全面設計學校文化建設藍圖,使學校文化協調發展
學校文化是在辦學主體很強的自我意識指導下,積極主動構建起來的文化,是具備完整科學體系的文化,是富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它在不斷文化積淀中保持學校可持續發展,是個性鮮明的組織文化,而不是被動、無意識、散亂的現象文化。重視學校文化建設,從學校目前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出發,充分考慮時代要求,提出學校發展目標、辦學理念和文化發展戰略。
在精神文化建設中必須樹立科學超前的理念,以人為本,使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成為教育的基本價值選擇,也成為學校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的選擇。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教學觀和質量觀,把師生身心發展、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作為學校的第一要務。人的發展是思想精神、知識能力、心理道德綜合素質發展的過程,所以在物質、精神、制度、行為四項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只有明確思想精神方面的目標,才好提出物質、制度和行為方面的要求和內容。
2、根據學校發展態勢,制定階段目標,分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進程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要做好調研和教育診斷,然后做好規劃和策劃,慎重選擇發展方向和重點項目,在執行中注意建立完善管理體制并形成良好運行機制。學校文化建設方案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學校發展現狀的調研、學校教育診斷、學校文化發展主體集智活動、形成文化發展方向和主題、建設創意與實施方案、審定通過文化方案。
其中學校文化集智活動是指發動全體師生參加學校精神、培養目標、校風、教風和學風等理念方面的建設,征集和討論的過程就是集中集體智慧和形成共同意志的過程。文化建設的創意方案應從學校發展要求和師生需要出發,選擇內容主題好、形式新穎、容易操作的方式,可動員大家積極參加,獲得完善的文化建設方案。
3、建設學習型組織,用教師文化推動學校整體文化發展
學校文化建設要實現教師、學生和學校三方面的發展,必須有一個有利的環境和機制,這個環境和機制就是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通過培養整個學校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學校成員的創造性能力而建立的一種持續發展的組織。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方興未艾,需要學校成員解決許多困難和問題,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適應學校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同時把人的發展作為目標,為終身發展提供基礎。特別為教師形成一種動態發展的能力,使學校保持持續發展態勢。學習型組織包括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和團體學習。“全員學習”包括學校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都堅持學習,并形成制度,尤其決策管理層,處在決策學校發展方向和命運的重要位置,尤其更需要學習。“全過程學習”要貫穿學校組織運行的整個過程,即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形成一種工作即學習、學習即工作、教學與研究互動的良性機制。“團體學習”強調學校成員的合作學習和群體智力的開發,’強調組織成員彼此理解支持、協調合作、激發集體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性,使學校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4、注重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合理配置
學校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兩類,當前學校管理者常常只注意學校內部資源,不注重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學校應強化教育資源整合,優化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充分利用教育內外部的各種資源,形成學校教育核心競爭力。
校長必須學會對教育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和優化組合,盤活存量資源,激活增量資源,利用社區資源,抓住有形資源,挖掘無形資源,善于利用和調動社會資源,讓所有資源為我所用,發揮其最大效益,使學校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社會和社區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學校要加強社會公關,挖掘這些資源和諧地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之中。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學校的教學設施和設備建設、環境建設、物質資源配置方式等都屬于物質文化。現在許多學校有資金但不知道怎樣使用,有的鋪張浪費,有的資產擱置不用,有的購置設備求大求洋并不實用;學校的物質建設應體現教育的現代觀念,如有的學校為每位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為教師提供最便捷先進設備以不斷獲得新的信息資源:有的學校為每個班級設立一個圖書架,學生就近可看到學校購進的新書;有的學校把一些體育器材分到班級,方便學生每天下午體育活動。這些都體現了學校教育資源新的合理配置方式,顯現了學校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5、開展多種實踐式的教育活動,加強學生體驗,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綜合實踐活動是培育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重要方式,指導和組織學生活動應貼近學生實際,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活動以現代科學思想做指導,關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關注社會環境保護,關心弱勢群體,扶弱助殘,用先進的思想道德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多指導學生做社會調查,在社會大課堂里學習,培養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升自身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學生各種文化活動需要用系統論思想組織和經營,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盡量由學生自己設計和管理,學校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人格培養,即開發人的潛能和培養健康人格。學生是從學校活動和人際互動中學習待人處事的;是從受尊重中學會尊重他人;從學校儀式中認識集體、學會禮儀,學校每項規定、每項活動都深刻影響著學生,對學生人格形成產生著重要影響。讓學生以主體的資格自覺參與各種活動,逐步滋潤心田,才能接受價值觀、道德、情感和秩序要求,走向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6、開展校本課程建設,突出自主創新,體現學校文化特色
學校的課程設置一般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從學科體系出發設置課程,它體現理論體系對教育的影響,關注社會發展的需求,它可以大量、模式般地培養學生,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否定學生的多樣性,限制學生的自主性,現在課程改革向“學生本位”發展,但許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為了讓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成為學校的主導,開展校本課程建設是一項重要的教改措施。校本課程建設應促進學生發展性、自主性、多樣性和地域性,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實。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教育策劃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