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那么,師生間應怎樣建立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呢?“以生為本”是一項基本前提。
“以生為本”要求我們把學生當作“人”,當成真正的“人”。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有個性,有特性的人。“世界上沒有完全同樣的兩片樹葉”,自然世界上也就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每個個體的人都有其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所以教師要注重挖掘每個學生本身潛在的東西。學生和成人一樣,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質、辨別事非的能力、興趣、愛好等。并且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表現欲比成人還強烈得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只不過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有個性的真正的人,注重因材施教,特別要注重給學生成就感、自豪感、自信心,這樣教育教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以生為本”應堅持以下原則:
用心去呼喚,用心去喚醒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以心換心,用心交換。在師生之間應該這樣說:用心呼喚,用心喚醒。心與心的碰撞產生的是智慧的火花、真摯的火花、無私的火花。“尊重、信任、理解”是師生關系通往美好的陽光大道,它是架設在師生心靈上永不腐朽的橋梁。因此教育一直提倡:教師在教育中一定要創設一個和諧、愉快、寬松、自由的氛圍,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地投入學習,學生的思維才能正常地、健康地甚至是創造性的發展。語言是交際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語言表達有著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師應善于運用適當語言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應多用一些激勵、贊賞、肯定的語言;學生回答問題不正確時,教師應多用一些鼓勵、期待、引導性的語言。因為這些語言極易激起學生心靈共鳴。“情動于中而形于外”,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無意地會通過外部表情動作表達出來。教師與學生溝通時要多報以會心的微笑,投以贊許的目光,不吝嗇夸獎的手勢和會意的眼神……這些都能表達出教師對學生的愛心,給學生以親切感,自然教育教學也就相應地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講究民主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關鍵是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是保證創新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寬松、愉快,沒有任何心理壓抑和外界強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創新。魏書生的管理和育人的成功經驗就是四個字:民主、科學。他曾說:每個學生都是副班主任,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的最好助教。我對學生的管理方法都是學生教給我的。我從心底里感謝他們。所以教師首先必須為學生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尊重學生提出的建議,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感到教師既是自己的師表,又是自己最可信任的朋友。
注重合作
魏書生說:教師是學生的公仆,學生才是學校真正的主人。而要想體現出新的師生關系,師生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師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要會合作:可以與學生同出板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搞活動時師生也要講究合作,教師提出方案由學生具體實施,發現問題,馬上糾正;教師上課更要提倡合作,教師提出問題后,簡單的讓學生自學,學生間合作學,遇到稍有難度或有較大難度的問題,師生合作學習,既利于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培養,更可能在教師的點拔下,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曾記得這樣一句話:教師要為學生服務。其實服務的過程就是合作的過程,師生的合作既可以融洽師生的關系,也可以使知識等傳授得更加到位。但應該注意的是,在師生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管理者、主導者、咨詢者,還是參與者。教師的教授者地位改變之后,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學會合作是勢在必行的。現代教育理論中強調的教學中的各種動態要素之間要緊密合作,不也突出體現了師生合作的重要性嗎?
平等寬容
其實每個教師所任教班級的學生,不可能是清一色的一類優生,他們在某些方面肯定存在差異。教師與每個學生都具有平等獨立的人格。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對你的尊重,敬其師而愛其道,充分發揮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還要求教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班集體里的每個成員都享有受保護和教育的權利,班級管理中更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只有這樣,教師的愛心才能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教師的管理方法與措施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樂意接受。從而切實達到實現教育教學中師生的完全平等的目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先生之最大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那么,先生之最大苦惱呢?也許,所有從教者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最大苦惱是對付犯錯誤的學生。的確,在經年累月的教學實踐中,犯錯誤的學生常常會像一個個不和諧的音符攪擾我們原本超載的心靈,讓人操心勞神、食不甘味。自然,老師們也就不得不擔負起教育者的使命,耗費大量的精力和心思去管教那些“劣跡斑斑”的學生,于是,林林總總“改造”學生的絕招也就紛紛登場——文的評最差,搞孤立;武的打耳光、罰站……文治武功,各盡其妙,真讓人大開眼界、膽戰心驚。面對犯錯誤的學生,難道除了辱罵和體罰就沒有更好的辦法嗎?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真誠、坦率、得體的鼓勵能夠創造奇跡。…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塞謬爾·斯邁爾德說過:“與其說是人們的錯誤使其墮落,不如說是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導致他們墮落。”如何讓學生在痛苦中總結經驗,在教訓中學到智慧,教師對學生錯誤的處理至關重要。愛迪生母親的寬容使這個世界上多了一位發明家。同樣,為師者的寬容也會使學生感受到一份真愛與撫慰。
分析一下班級學生的情況不過如此:“一兩個好打架,二三個不聽話,七八個學習差”(魏書生語)。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最主要是要平等待人,寬容待人。每個學生不管優生、差生,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對于后進生你老是盯著他們的毛病,長時間他們的那根“毛病神經”一直被你拎著,想放都放不下,剛要改了被你又拎起來。試問他們又怎么去改掉呢?不但時間不允許,空間上你也沒有給他們機會呀!
我們的教育不是把所有的教育者都培養成一流的優秀人才,而是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質。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好的班集體,有一群優秀的小群體固然重要,但誰又曾想過那些所謂的弱勢群體同樣也在起著一定的作用,而他們的作用,特別是正面的作用一旦發揮出來,可能會更有利于推動全班學生的學習動力,為所有的學生提供相互補充的機會,使得課堂成為愉快、和諧的環境。
(作者單位:江蘇贛榆縣青口鎮第二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