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如何發展,關鍵在于教師的“自我”是否存在。然而,繁重的教學生涯中,許多教師的“自我”迷失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迷失于教材、教輔之中
一些教師崇拜教材,不敢越教材一步,因而對教材文本的解讀,缺乏個性色彩;甚至有個別教師,上課只是照本宣科,對教材缺乏應有的轉化處理。也有一。些教師,為了簡單而機械的應試的需要,往往一味地倚仗教輔資料,單一地實行“拿來主義”,并沒有根據學生和文本的特征,整合出自己的教學資源來。其中,特別是對于課本轉化成“教材”的這一重要環節,一些教師常常將出版社出版的“優秀教學設計”“復制”到自己的教案本上,這樣,教師的“自我”就被他人的資料所淹沒了。
2、迷失于他人的教學模式之中
教學方法最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可是在日常教學生活過程中,真正形成了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師并不很多。一些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借鑒別人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摸索并實踐出自己的教學范式來,因而教學處于操作的層面多,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少,缺乏教育智慧與教學個性風格。
3、迷失于學生之中
許多教師的一生,恐怕除了學生以外,自己什么也沒有。很多老師認為,學生就是教師的一切,學生是教師人生價值的唯一體現或最高尚的體現。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一些教師沒有多少屬于自己的東西。其實這種價值觀并不一定科學。誠然,教師的人生價值主要體現于學生的發展上,但是,畢竟學生的成才與教師自我的實現并不能劃等號。陶行知早就強調過“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的“雙創”觀,他告誡我們既要創造出學生的成長,也要創造出我們自己來。可惜我們往往只記住了他的前半句話。
應該說,教師的“自我”是客觀存在的,只是許多人往往忽視了自我的存在而已。因此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找回“自我”。
首先要有自我意識,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以“自我”的眼光去梳理教育現象,其次要追求“自我”。在教材的解讀中,尋找自己的個性理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探索出既符合教材特點,又符合學生實際,更符合教師自身優勢的教學風格;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利用自己的教育優勢,獨特的個體教育資源,尋找區別于他人的教育智慧與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課程資源的自我開掘;恰當地穿插自我的社會生活閱歷,適時地滲透自我的社會人生感悟,合理地宣講自己學習的體驗與學習的表達。
教師的“自我”,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需要教師自己有意識地進行創造。應該說教師自我生命的建構、自我事業價值的創造,是其教育生命的最高價值體現。一方面,他在創造自我的時候,也能極大地創造學生,因為他是在創造學生的過程中來創造自己的;另一方面,他的“自我”人生價值的創造,會為社會、為人類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么教師怎樣建構“自我”呢?
敘述“自我”
口頭敘述,向同伴教師敘述自己的教學設想、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加深自己對教學行為的認識與體驗,可以尋求同伴的幫助來促進自己的教學,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書面敘述,即是教育敘事。個體的教育經歷總是獨特的,以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就是最好的教育成果。應該說師本教研的最佳方式就是教育敘事,教師在敘事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教育現象的理解、可以加深對自己的反思、可以最終形成“自我”。
整合“自我”
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各種信息鋪天蓋地,我們不能被它們所淹沒,而應該將各種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進行融化與再創造,以形成獨特的“自我”。其中,學習、吸收、借鑒都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忘記了“生成”自我的環節。如何生成自我?經常進行自我總結是最必要的途徑:我們要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教育方式是什么、教育智慧在什么地方,以總結出屬于自己的教育規律性的東西,這樣就能提升自我、整合自我,從而建構出“自我”的教育風格,最終成長為教育家式的教師。
物化“自我”
寫作不應該成為學生的專利,也應該成為我們教師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作文,就是對自我教育靈魂的開掘與反思,就是與客觀的教育現象對話,它可以促使我們成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與深刻的思考者。教師的寫作形式包括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論文、教育隨筆等,而語文教師,還應該包括下水作文或文學創作。教師的寫作,是使自己成為教育家的必要條件。
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找回迷失的“自我”。尋找、創造“自我”,決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它追求的是一種“大我”、一種“超我”的社會價值。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高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