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感(self worth,selfesteem)作為人格的核心機能,是指個人在對自己重要性的正面評價基礎上產生的正向自我情感體驗,即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它是自我意識的核心成分,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傾向。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
此次調查針對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北京二十中、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中學、北京師范大學實驗中學等七所中學的高中學生共發放1000份問卷,回收后經過篩選剩余有效問卷705份,其中獨生子女621人,非獨生子女84人。
本次調查采用黃希庭和楊雄編制的《青少年學生自我價值感量表》(1998)。該量表共56個問題,實行5級評分(1~5分),由總體自我價值感、一般自我價值感、特殊自我價值感3個分量表構成。其中“一般自我價值感”和“特殊自我價值感”分量表又分別包含“社會取向自我價值感”和“個人取向自我價值感”2個分量表。
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實驗可看出,新生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自我價值感在?項上存在差異,分別是:
獨生子女在總體自我價值感(t=2.95,P<0.01)方面低。這說明獨生子女對自我價值的情感體驗較低,對自己不滿意。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特別是高中階段,孩子面臨高考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獨生子女都會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敗,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表現出較大的差距。
獨生子女的社會取向一般自我價值感(t=4.52,P<0.001)和社會取向人際價值感(t=1.95,P<0.1)低。這說明獨生子女在社會和他人的影響下,對自己在團體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及能力、性格受肯定的正向自我情感體驗較低。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具獨立性,他們可能更多地從個人愛好、個性特點、個人發展上體驗到自我價值感,“獨善其身”的思想也日益嚴重。因此,社會取向的自我價值感會降低。
獨生子女的社會取向的家庭價值感(t=3.86,P<0.001)低。由于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頭腦中已經形成一種定向思維,認為非獨生子女更能夠得到鍛煉,更能夠發揮自我優勢,并且能夠靈活的運用頭腦,也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導致獨生子女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自我價值感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缺乏深刻的認識。
獨生子女在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感(t=4.21,P<0.001)方面高。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相比于非獨生子女而言,獨生子女更容易激發情緒,且情緒較多帶有沖動性和外顯性。而非獨生子女因為長久以來的操守,更遵守道德標準,更喜歡幫助他人,常常會因為自己的良好品行而得到他人的好評。
獨生子女在個人取向的人際價值感(t=2.86,P<0.01)和家庭價值感(t=2.29,P<0.05)方面高。這說明獨生子女更渴望有自己的一片發展空間,不愿意束縛在家庭的安排之下,獨生子女比較調皮和叛逆,不服父母管束。
中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在總體上來說是積極的、肯定的。但是,社會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在正常范圍內相對偏低;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在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感、個人取向的人際價值感、家庭價值感方面高于非獨生子女,而非獨生子女在總體自我價值感、社會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社會取向的人際價值感、家庭價值感的等方面上高于獨生子女。
教育工作者應該密切關注中學生群體,采取合適的調試方法,如積極的行動和加強認知、情感上的心理治療來調整、平衡學生心態,通過各種方式使他們的心理向全面健康的方面轉化。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市1 7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