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把培養學生合作能力作為一項重要課改內容,合作學習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的方式,相對于個別學習,它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是:積極的相互依賴(一種同甘共苦的感覺):面對面的促進性交往(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為每一次成功和努力而歡呼):個人和團體技能(交流、信任、領導藝術、決策和解決沖突);團隊進展過程(表現在這個團隊作用發揮得有多好,怎樣發揮得更好)。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個人的認識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過程。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識,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參與、傾聽和尊重他人。
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開展問題討論的目的,就是要借助一個與文本有聯系的話題,激發喚醒學生饒有興致研讀文章的心智。
合作討論需要時機,所謂的時機,就是學生的認識時機和需求時機,這是關系到合作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把握時機需有以下幾種策略:
1、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展開合作討論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課堂情景:三五個問題在屏幕上一現,老師就說;同學們,你們分組討論解決吧!于是下面的學生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來了。幾分鐘后,老師說:“停。”討論就結束了。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實則浮躁有余。合作學習中教師沒有把學習任務組織好,就把問題交給合作學習小組,這是“誤用”;對學生應當掌握的技能和過程,在他們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獨立練習的時候,就讓他們分組練習,這就是“過分使用”。有效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親近文本,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學生獨立研究問題之后,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否則,一拿出問題就討論,一到時間就收場的學習形式,只會留下“散亂聒噪”。有效的“合作討論”必須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有討論的需要,再進行合作學習,才是最有價值的。如有老師在上人教版八冊(下)《羅布泊,消失的仙湖》中,讓同學先自讀課文,再讓同學們自選話題,發表見解,回答下列問題:
課文內容簡介;美麗的羅布泊;恐怖的羅布泊;胡楊悲歌:塔里木的呻吟;課文中的數字的作用;課文中的憂患意識;四個“盲目”用得好;悲劇還在上演;夢回仙湖;假如我是一位百歲老人。
從這些精心設置的話題中,我們發現該教師非常注重問題梯度的設置,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和評價能力,也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教學呈開放態勢,課堂活動的生動、熱烈自然可以想像。
2、在質疑火花點燃時開展合作討論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學生的主動才是激發總維的最好的契機。因為學生對解決同伴提出的問題比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更有興趣。我們以《音樂巨人貝多芬》(案例)為例:
師:貝多芬是一個偉人,但很少有人去體會貝多芬作為一個平凡人的苦惱與不幸。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了解貝多芬是怎樣一個人?(學生結合課文概括了貝多芬的性格。)
師:你們對這篇課文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短暫沉默后)
生:課文中有一段“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我想,一顆樹也比一個人好……”這與貝多芬的堅強性格是否矛盾?
師:(這一問正是我備課中的難點。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我又作了鋪墊)那么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是否反映貝多芬較弱的一面?
生1:一棵樹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而貝多芬卻因為耳聾,他此時比不上一棵樹。
生2:一個人常常因為別人的誤解而煩惱,而一棵樹卻不受別人的誤解,所以他比不上一棵樹。
生3:這里用對比的手法,說明他孤獨與苦悶。
生4:說明貝多芬有常人的一面,而不是圣人。
師:本文寫了貝多芬真實的內心世界,也寫了他孤獨的一面,那么與他抗爭命運是否矛盾呢?
生1:不矛盾。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忍受孤獨,忍受苦悶,與命運抗爭,繼續與音樂為伴,創造出不朽的音樂巨著,這就是他與普通人的不同。
師:其實我們還可以在文中找出一些看似矛盾而實際并非矛盾的地方,同學們再找找。
學生:(繼續)……
師小結:很多人關注的是貝多芬輝煌的成就,但我們卻以一個平凡的視角,透視了他內心深處所遭受的傷害。
上面的案例,充分說明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興趣濃厚,參與人也多,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效果自然要好,
3、在矛盾分歧處開展合作學習
對立的事物容易互相排斥,人碰到這樣的情況容易思考,語文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開展合作討論的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本身矛盾的語句,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討論。如《行道樹》中的最后一句話“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棵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行道樹憂愁什么?快樂什么?兩者矛盾嗎?《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為什么會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呢?這些看似矛盾而實屬統一的問題,討論時最容易引起沖突,使學生處于“對立見解”的不斷地刺激中,形成“回應”、“辨證”的行為態勢,這樣學生必然會成為課堂的主體,討論成了生生對話的主要學習方式,此時信息互換成為學生主要心理需求:一是來自于“自我表達”的動機,二是來自于“否定錯誤”的動機。
因此,好的課堂討論就是引導學生找出矛盾,進入矛盾,分析矛盾,直到解決矛盾。語文課需要引領學生有個性地去思考,而思考的程序則應拒絕、否定、懷疑,并以此去發現矛盾,找到多種新的闡釋空間。當議論的議題本身已毫無疑義或歧義可陳時,討論就成了難事,學生只有環顧左右而言其他了。
合作學習是新語文課程學習的一大特色,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該是無可置疑的,但具體操作起來卻并非一件易事。
要使合作學習的理念真正滲入我們的教學中,我認為我們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重視”主要指教師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要表現出尊重和珍視的態度。發現的問題應先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不可越俎代庖。但在合作對話中,教師也不能忘記自己“教”的責任,針對學生的閱讀問題重新點撥、啟發、必要時不排斥教師的講解,以期收到豁然開朗之效。2.把握好對話的局面。合作學習的真諦是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進行觀點的碰撞,思想的融合,心靈的交融。而教師易犯的錯誤,卻是沒等學生讀出感覺,就進入交流環節,其結果往往是沒有幾個學生能談出點什么來。所以教師在對話過程中要把握好思考的節奏。
(作者單位:文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