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各種教育的思想方法都在傳播,比方說激勵教育,對學生的欣賞,都非常流行。欣賞學生是對的,但是現在發展到認為表揚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對學生只能表揚不能批評,絕不敢提“懲罰”二字,甚至有的學校給學生寫的評語都甜得發膩,這樣做必然會出現負面的影響。
客觀地說,過度的夸獎可能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學生的依賴性。越是夸獎,學生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來決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剝奪學生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學生,在他們步人生活后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不再會很容易地接收父母那種表面上的夸獎。現在的學生非常聰明,自尊心是非常強的,你表揚一個根本沒有的優點,一個正常的學生會覺得你是虛偽的。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清醒,因為學生是不成熟的,他會在言行舉止方面有一些很不好的東西。而且這個年齡段,學生可能意識不到它的危害。因此,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一個人有了缺點和錯誤,就要正確認識,勇敢面對,接受應有的處罰和教育,樹立起承擔責任的意識。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懲罰的教育被忽略了,甚至很多地方根本不敢涉及這個問題。這是很不正常的。
還有一種狀況是,學生認為自己有很多權利,他動不動就說老師侵犯自己的權利和隱私,有時老師很難辦。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尊重,欣賞是欣賞到位的問題。這學生確實在某方面是優秀的,是有潛質的,本質是好的,欣賞到位是有益的,但是不應該無中生有,不應該無限擴大。也不能說學生犯了錯誤之后,不是學生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這樣的觀點潛藏著一個危險,就是說即使是未成年的學生,他本身是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責任?他要不要對自己的過失負責,還是他的過失歸大人負責?這些問題值得反思。總之,不能看成學生完全沒有責任。
馬卡連柯分析認為:所謂“懲罰是培養奴隸”的觀點,實際上是單純從生物學、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的簡單推論。懲罰雖然可能培養出奴隸,但也可以培養出自由和出色的人來。而“不用懲罰的教師才是良好的教師”的觀點,只是那些不接觸實際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這會使教師無所適從,而且變得虛偽起來。所以他明確指出:“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如果教師的良心、教師的熟練技術和教師的信念說明他應該使用懲罰時,他就沒有權利拒絕使用懲罰。”
適當的懲戒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
盧梭在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說:“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學生得到痛8aa97b06e38bb516e48ed12e499536fe4c3a8a80e54634480aa5d11c527c2292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父母遲早有一天會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學生平素沒有受過父母的拒絕,突然碰了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應該說,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懲罰的因素。教育,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識水平,同時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范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養成教育。這種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強制性。從這個角度理解,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人的學習。為了最終多數人的學習權利,有時不得不暫時剝奪個別人的權利,也就是實施一定的懲罰。
批評和懲罰是什么關系呢?批評和懲罰是懲戒教育的兩個階段。批評是第一階段,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指出錯誤錯在哪里,以后注意改正。這是一種輕微的懲戒。實際上,懲罰是比較嚴重的處罰。多數情況下,到批評這個階段就足夠了,學生多數錯誤都是輕微的,沒有嚴重后果的。懲罰,是因為學生的錯誤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這時特別需要讓學生接受懲罰。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方法則是喚醒心中沉睡的巨人。
譬如,有一個學生干部賈華威(化名)帶頭嘲諷、打擊某位同學,使該同學處于孤立的境地。然而,賈華威在班里很有威信,頗得師生賞識,幾乎從未有人批評過他。那么,如何處理他的錯誤行為呢?
可以說,在學校里這一類學生干部并不少見。如果對其行為視而不見,或者輕描淡寫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而這往往是一些愛才心切的教師的選擇。其實,賈華威的行為是出自極其惡劣的心態,盡管它在賈華威身上僅僅是個嫩芽,卻是一種邪惡的生長。關于這一點,前蘇聯著名電影《丑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盡致。
一個一心想當英雄的學生干部,見義勇為保護一個轉學來的丑女孩。可是,當丑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過之時,當同學誤解而無法,原諒丑女孩時,他居然帶頭折磨丑女孩。這一電影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從純潔的靈魂中“拷問出了罪惡”。那個學生干部既懼怕承擔責任,又恐懼失去同學們的擁護,一念之差,便把靈魂交給了魔鬼。
我想,賈華威們可能就屬于這一類角色,當然,這是成長中的問題,賈華威們并非壞人,但是,他們太需要教育的懲戒,以促使其深刻反省,迷途知返。應當對賈華威們的錯誤行為,進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實施“厭惡療法”,讓他們學會審丑,從此惟恐避之不遠。讓他們在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的基礎上,出一身冷汗吧,如坐針氈吧。可以相信,這樣的教育懲戒對于一個學生將刻骨銘心終生受益。
懲戒有懲罰、警戒之意,是對學生成長過程中所犯過失的責任追究,是讓學生去承擔錯誤引起的后果,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長。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然經歷坎坎坷坷,一個人的成長除了自身努力外,外在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成長的道路上,有時會誤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幫助,去訓導,去懲戒,此時,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懲戒學生的任務。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矩,必須有違背規矩后的懲戒,就要讓學生為違規付出代價。由于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可塑性極強,必須讓學生從小明白:每個人獲得的自由應該是相對的,當你侵害到別人的自由時,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為懲戒條件,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懲戒的前提是尊重
一個人犯錯誤是正常的,不犯錯誤才是不正常的。一個人犯了錯誤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心理學研究表明,認識到自己犯錯誤的人,都會有承擔責任、接受懲罰的心理準備,以求得心理平衡,不進行適當的懲罰不符合科學原則。所謂懲罰教育實際是通過批評、責罰、處分等手段使犯錯誤的人產生相應的緊張、焦慮、畏懼的心理反映,從而產生自律內驅力的一種手段。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和畏懼是人內驅力的一個源泉,是人們行為的一種動力。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學的奠基人夸美紐斯認為:懲罰是必須的,學校沒有懲罰猶如磨盤沒有水。并以“樹木如果不常加修剪,它們便會回復到它們的野生狀態”為例,強調懲罰的重要性。美國教育家和兒童學家詹姆斯·多布森說道:“許多人犯罪,正是教師從未嚴格要求學生、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教會學生控制自己沖動的結果,而且這些學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嬌生慣養的家庭。”
許多學校的教育,目前是談“罰”色變,不要說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處分,即使對學生嚴厲批評也常常感到底氣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社會輿論、教育理論目前極端地倡導“激勵教育”,貶抑“懲罰教育”,對懲罰教育基本是否定的態度;二是缺少可行的法律依據,難以掌握懲罰的尺度,對難以意料的后果承擔不起責任。如:對一個嚴重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教師即使當眾加以批評,只要點擊到痛處,就可能造成這個學生因難以承受而離家出走,甚至可能舍棄自己的寶貴生命。如果追究起法律責任來,恐怕這個教師是要難逃厄運了。
當然,在懲罰學生時一定要根據事實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其動機、行為及其結果的性質,并給以相應的適當的懲罰。否則,學生的怨氣就可能增長,逆反心理就可能產生,達不到教育的效果。犯錯誤的學生一方面存在逃脫懲罰的僥幸心理,一方面也有承擔相應責任和懲罰的心理準備。只要懲罰公平、合理、適度,他們還是能夠接受懲罰的,也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此時犯錯誤者的心理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僥幸和承受懲罰的斗爭會使其極度焦躁不安,高度緊張,甚至是畏懼。這種心理表現會讓其對所犯錯誤有一個反省的過程,認知的過程,會在其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對其心理、性格、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學生在犯錯誤的時候,如果教育者或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或隔靴搔癢等,就會打亂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其僥幸心理得逞,放縱自己的錯誤行為,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說對犯錯誤的學生,有分寸地懲罰一下學生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之,懲罰是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這一點必須意識到,弄不好會傷害人,必須要因人而異、適度實施。一般來說,越要懲罰,越要尊重。
并非只有贊賞才能給予學生自尊與自信,懲罰更需要尊重與信任,要特別小心地為對方著想,要顧及對方的承受力、尊嚴,不要讓對方難堪。我的具體建議是:
懲罰學生的前提是肯定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值得教師贊揚的優點,當教師要懲罰學生的時候,內心里首先要相信學生還是好學生。同時,教師也要在懲罰時把內心感受跟學生說清楚,讓學生知道他在老師眼里并非一無是處。
要向學生說明懲罰的原因。在對學生進行批評之前先給學生講道理,讓他明白為什么懲罰他,這樣有利于改正錯誤。如果學生迷迷糊糊中被懲罰,他會感到很委屈。
懲罰要對事不對人。教師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懲罰方法,就是因為不當的懲罰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傷害。因此,建議教師在懲罰時要讓學生明白,您懲罰的只是他的錯誤行為,他仍然是您所喜愛的學生,如果改正了錯誤,您會更喜歡他。
懲罰一定要出于教師對學生的真愛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36歲的辛洪梅從自己供職的山東濟南市一所私立學校辭去了教職。讓她無法接受的,是這所學校對老師的種種“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求以外,學校對老師還特別要求:一,不準批評學生;二,不準變相地批評學生;三,不準向家長說學生的壞話。
我認為他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學校片面地強調要鼓勵、贊賞學生,已經有了矯枉過正的嫌疑。常有人把歐、美等國的教育拿來為中國教育應當寬松自由說話,這種認識是偏頗的。對此,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的彭林教授曾這樣分析:西方^對于學生教育的基本理念來源于宗教,認為學生是上帝的,父母只是監護人,沒有權利打他。中國認為,孩子是父母生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懂事的,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有的學生天生就是玩劣不馴,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可以躺在馬路上打滾哭鬧,要挾大人。其實,此時他在偷偷地觀察父母,看父母承受的底線是什么。這時父母必須要教訓孩子,用行動明確地告訴學生,這種行為要受到懲罰。大人都是懂道理的,還會犯罪,還需要接受懲罰,更何況學生呢?靠自覺和講道理,有時是行不通的。但為了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必要的時候可以懲罰。對待學生,如果既說服不了,又不能懲罰,那就只能放任,學生會越來越難以管教。
再之,歐、美的教育并不像我們以為的那么“寬松”。黃全愈博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談到,在美國,如有學生將不允許帶的東西帶進學校,如傳呼機、手機,學校一律沒收,并不再還給學生。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學校的處理很簡單,每個學校都設有兩個警戒室,學生要是犯錯誤了,老師就請你到警戒室去,由專門的教師依照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不同情況,與學生進行交流,然后采取賠禮道歉或寫檢查等不同的處治方式。最嚴重的懲戒是開除,在停學的日子里,家長是法律監護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該學生就會被收到特殊學校去。
中國傳統的教育是以嚴格著稱的。這種嚴不僅是教學的嚴格,也在于管理的嚴格,這是一種優良的傳統,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繼承。當我們看到學生出現行為上的偏差時,社會還在呼吁激勵教育、呼吁家長教師理解學生;當我們看到有些極端自私、缺少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學生走上社會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溺愛之風由家庭蔓延到學校時,我們的教育是該深刻反省了。
作為教師,如何使用懲罰手段,我想特別強調三點。
首先,對好學生和壞學生要一視同仁,教師在工作中難免有偏心,如果出現同樣的錯誤,老師比較容易對好學生寬容。這樣會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其次,教師的以身作則和一片真心最重要。清華大學的彭林教授回憶自己的教書經歷時說:“當年,我在中學當過班主任,在學生中威信很高,因為學生掃廁所,不管是哪個組,我都陪他們掃。我什么事都帶頭,學生就聽我的,平時和學生關系很好。但是當我板下臉,聲色俱厲地在批評某個同學的時候,他會感到有壓力。有一個時期,有些同學總是不完成作業,早上到校后抄作業。我發現后,就規定抄襲者中午必須先留下來重做作業,做完了再去吃午飯。同時,我也不去吃飯,陪著他們做。家長到學校來抱怨,說學生還沒有吃飯。我對家長說,我也沒吃飯。家長聽了無話可說,認為老師是嚴格要求,必要的懲罰是應該的。如此兩三回,抄作業的現象再也沒有了。我必須讓學生和家長知道,我的行為和苦心都是為學生好。”
最后是提倡民主式懲罰教育。有時,由班主任老師做出處罰決定,學生難免心存疙瘩。最好,將學生出現的錯誤視情形交由班級公開公正討論,并形成一個具有廣泛共識的處罰意見。這樣,犯錯誤的學生感到來自集體的意見是民主的、正義的、“眾怒難犯”的,如果拒絕改錯就會被孤立,從而擺脫僥幸心理,甘愿改正。
(作者單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讀者意見
“教師懲戒權”我們了解多少?
蘇辰剛 劉 敏
如果說懲戒,人們還能夠在頭腦中反映出例如遠古的戒尺,例如現在的體罰、變相體罰,而上升到“權”的高度,恐怕茫然的太多。我隨便的問身邊的老師,我們有什么樣的懲戒權?老師們說懲戒權?你編的吧!懲戒權,我們有嗎?我只是知道一定不能夠懲罰學生,不然,稍有差錯可是吃不了兜著走了。學生就是上帝,我們有懲罰上帝的權力?
翻開《教師法》,“教師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權利”,有關教學權利的規定僅此一句。空泛無力,無任何可操作性。與其說是法律條文,不如說是一句口號。靠什么來保障教師教育權利的行使?當學生拒不接受教師教育甚至侮辱教師時怎么辦?法律沒有告訴我們,教育部門也沒有告訴我們。因為法律的缺位和模糊,許多教師為此付出了代價,輕則受處分,重則被辭退。既然國家可以對違法公民進行懲罰,那么教師為什么不可以對違紀學生進行適當的懲戒。并且注意,此“權利”而非“權力”。更不要貴刊討論的說什么“教師懲戒權”了,此權應該是“權力”吧!
針對此,我到覺得有必要對于教師懲戒權問題在一線教師中展開一些必要的討論。來明確教師到底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懲戒權力,為以后的立法提供必要的、具體的、真實的資料。那么貴刊的討論就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
(作者單位,河北省徐水縣鞏固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