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沖的山水養育了一代偉人毛澤東,毛澤東的啟蒙教育就從這里開始。
小的時候,由于母親文七妹體弱多病,毛澤東從兩歲的時候便開始寄養在湘鄉外婆的家里,因為外婆天天忙于家務,便讓表兄文運昌和文南松在上學的時候帶他到二舅父文正瑩的私塾里玩耍。懵懵懂懂的毛澤東還以為自己也成了學生呢,雖然沒有人問他,但他卻能很安靜地坐著聽課、背書。舅父看他不哭不鬧,還能把所學之書背上來幾句,很是喜歡,便抽空教他一些古詩、教他寫字,教他一些做人處世的行為標準和禮節。稍大一些,還給他講歷史上一些人成材成功的故事,當然,故事的中心無不是圍繞他的“走正道、成大事、成大器”的教育思想。無疑,這些思想在他童年的時候便已融入了他的心靈。
1902年春,毛順生(毛澤東的父親)將已滿8歲的毛澤東從外婆家接回,送人離家不遠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在拜鄒春培為師的時候,毛澤東畢恭畢敬地向他行了大禮,對于鄒春培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鄒春培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撫摸著毛澤東的頭贊道:“這孩子小小年紀,竟能如此地通達禮節、聰慧好學,將來必成大器啊!”
有一次,鄒春培來上課的時候弄臟了腳,他布置了作業便回去洗了洗腳,誰知回來一看,毛澤東正帶頭在課堂上鬧呢,鄒先生很是惱怒,本想打他幾戒尺,但轉而一想,這事也是由自己所引發的,’就罰他對對子。鄒先生脫口說了兩個字:“濯足”,毛澤東不假思索地對道:“修身”。聽了這兩個字,鄒先生大喜,不但沒批評他,反而贊道:“修身,乃治國平天下之基也,童子人小志大,將來必有所為。以后可要用心學習,不可荒廢學業,以免成了一個志大才疏之人啊!”童年所受到的激勵,往往是一個人終生奮斗的力量源泉,鄒先生的贊賞對于童年的毛澤東來說不能不起著春風化雨的作用啊!
1904年至1906年之間,毛澤東曾轉到井灣里私塾毛字居門下讀書。當時才十二、三歲的毛澤東雖然在讀書上頗得老師的喜愛,但卻非常的頑皮淘氣。有一次,毛宇居外出辦點事,臨行前特別規定學生要在屋里背書。可是,毛先生前腳剛走,毛澤東就背著書包爬到屋后的山上,他一面背書,一面摘毛栗子,書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書包。然而,當他回到教室里的時候,老師正板著臉等他呢。毛先生責問道:“誰叫你到處亂跑的?”毛澤東回答說:“悶在屋里頭昏腦漲,在山上一邊背書一邊摘毛栗子,豈不是一舉兩得?”說著,掏出毛栗子送到先生面前說:“這些毛栗子本來是與同學共享的,現在先孝敬老師一份。”老師氣的用戒尺一敲桌子怒道:“放肆!”說著舉起戒尺就要打。毛澤東說:“先生慢打,我先把書背給你聽,背不好再打也不遲啊。”毛居宇緩了緩口氣說:“書不讓你背了”。我命你作一首《詠天井》的詩,做不好我仍然要打板子。毛澤東圍著天井轉了兩圈之后,便開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圍是高墻,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中水,永遠養不長。”毛宇居聽后,知道他心中有遠大的志向,從此以后,對他的教育便不再囿于教科書,而是將自己的一些藏書拿給他看,以滿足他的求知欲和擴充他的心靈視野。狹隘的教師,常常是死抱著功利的教育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種奉科舉為金科玉律的教師,是不敢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考試以外的書籍的,唯有高明的有遠見卓識的教師,才愿意讓自己的學生在教育中悟透終生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道理,才愿意讓教育與學生的人生的終極目標聯系起來。毛澤東能遇到毛宇居老師應該說是幸運的,因為他對毛澤東的雄心的擴展無疑是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1907年,當時才14歲的毛澤東已經長得人高馬大,父親毛順生因為家里缺人手,便強迫他退學在家務農。盡管當時因為年齡小,他還無法與專制的父親相抗衡,但是,前6年的讀書生涯,已經使他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白天干活之余便到處找書,夜里便點燈讀到深夜。為了不讓善于算計的父親發現自己熬油,他就用厚厚的棉被擋住窗戶。夏夜里為了抵擋蚊蟲的叮咬,他就只把一個頭露在床帳之外讀書。有一天,當他聽說了在韶山李氏族校執教的博學多才的李漱清的大名之后,便去拜訪他,并拜他為師。通過長談,李先生發現毛澤東年齡雖小,但卻好學多思,極有見地,李先生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他,把自己的藏書借給他,并且常常給他講維新救國的思想。特別是當毛澤東讀了他推薦的《論中國有被瓜分之危險》的書后,心中震撼不已,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從此誕生。雖然李漱清只是毛澤東的校外之師,但他對毛澤東一生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
在家務農的兩年間,毛澤東的讀書和求知的精神竟然感動了族人,特別是那些曾經教過他的一些老師,更是為他鳴不平,結果在族人的壓力和毛澤東的強求之下,16歲的他又一次走進了學堂。在東茅塘私塾,毛澤東又幸遇毛麓鐘老師。毛麓鐘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教師,他主張廢科舉、辦新學、師夷長技、富國強兵。此時的毛澤東已是雄心勃勃,在毛麓鐘的開導之下,更是思想活躍,長于進取。除了正常的課程之外,毛麓鐘還特地給他點讀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輔導他閱讀了《資治通鑒》《孫子兵法》《貞觀政要》等關于“治亂興衰之書”。毛麓鐘還向毛澤東推薦了一些時論的文章,如梁啟超所辦的《新民叢報》等。毛麓鐘的引導更讓毛澤東的眼界大開,視野也更高。此時的他曾寫過這樣的一首《詠蛙》詩以言志:“獨坐池塘為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發音。”后來,他在獲得毛麓鐘老師的首肯之下,決心走出韶山沖,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里去闖蕩、去實現自我。
然而,他的想法受到了父親毛順生的極力反對,毛順生本來讓他上學的目的不過就是讓他能多識幾個字,能寫會算就行了,現在他卻要走出韶山沖去長沙求學,這哪成?最后,還是毛澤東以跳入家門前的那口水塘中自殺相協,才迫使父親勉強同意。在他挑著行李準備上路的時候,氣惱的父親不愿見他,毛澤東便在父親的賬本里留下了這樣的話:“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就這樣,毛澤東像一只展翅的雛鷹,挑著自己的行李義無返顧地走出了韶山沖,走進了一個他渴望一展身手的更廣闊的世界,從此便開始了他求學、發展、完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人生歷程。韶山沖16年的光陰,送給毛澤東最大的禮物就是讓他獲得了一顆雄心的種子,這種子在以后的歲月里歷風經雨、頂霜熬雪地開出了壯麗的花朵,結出了碩大的果實。這樣的種子,來自教育之樹,是韶山沖的富有遠見卓識的老師們為他打造了一顆卓越的心,培養他具有一個偉大的心靈。韶山沖的教育者們為毛澤東打造了一艘萬噸之巨的心靈之輪,因此,毛澤東才能在日后駕駛著它劈波斬浪無所畏懼地前進!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