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可不可以上出“味道”?答案是肯定的。這里所謂“味道”,其實就是審美的意味。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體會,試著對數學課的課堂審美作粗淺的討論。
一、安靜的數學課堂
俗話說:“靜能生慧,寧靜以致遠”,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考需要集中注意力,安靜的數學課堂能夠把學習干擾減到最少。
如何理解安靜?安靜并不是沒有聲音,安靜是一種心態或者說神態。我們到運動場上去,我們會在長跑運動員身上發現他們跑得很安靜,因為他們的跑步節奏很有韻律,好象不會疲勞;我們到音樂廳去,我們會發現音樂很安靜,靜到讓人聽了就不想離開;我們看舞蹈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舞跳得很安靜,等等,其實,安靜是不排斥聲音與操作的。那么,如何創設一個安靜的數學課堂呢?
首先,以安靜的教師魅力給學生一顆安靜的心
安靜有種種不同:沉于思考是一種安靜,樂于等待是一種安靜,驚于恐怖也是一種安靜……對數學學習而言,我們需要的當然是一種輕松的、安全的、處于等待與思考的安靜。因此,教師的安靜力量源于教師本人給學生帶來的安全保障(學生不會因為老師而處于心理緊張之中)、情感期待(學生樂意等候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師的安靜力量通過教師的形象、語言心情傳達給學生。因此,有的老師雖然笑咪咪的,學生見了也就靜下來了。有的老師可以用短短的幾句話,讓處于激憤中的學生的情緒平靜下來。因此,數學老師在走進數學課堂之前,給自己一個平靜的心情,安靜的形象,會有助于給學生一顆安靜的心。
其次。用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統帥數學活動
現在,數學課比較提倡“做中學”,強調經歷體驗、合作。這樣,課堂中會有較多討論、操作、活動等環節,數學活動越來越得到數學教師們的重視。適當活動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些數學活動在給課堂學習帶來活力,提高學習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使課堂容易變得嘈雜、不安靜。因此,在新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感到活是活了很多,可也亂了不少。亂,換言之就是不夠安靜。因為安靜始終是數學學習所需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課堂中的數學活動對于數學學習質量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好則好;反之則糟。好與不好的關鍵,在于數學教師是否用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去統帥數學活動,理由有二:
第一,這是數學課堂中數學活動的目的所決定的。為什么要在數學課堂中設計數學活動?因為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的經歷與體驗,達到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或理解。因此,沒有問題的數學活動就不是數學活動了,基本上可以認為是課間活動,調整學生的疲勞狀況。
第二,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有利于教師進行數學活動的組織。如果數學活動沒有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活動對于學生缺乏吸引力,學生成了為完成活動而活動,活動失去了神,徒有活動形式,學生就會急躁起來。
二、樸素的數學課堂
有位老師上“小數的認識”這一課時,用影像手段創設了一個超市的情境:背景音樂加上琳瑯滿目的商品,甚為生動,最后畫面定格在一塊價格標簽上,引出課題:你認識這個標簽的標價嗎。
我們可以想象,老師為了這個小小的情境,拿著攝像機去錄像,錄好后制作成課件,這期間所付出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可是這個課件所創設的情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果能夠用一個蒼蠅拍打一個蚊子,我們有必要用一顆導彈嗎?
現在的數學課堂有兩種趨勢:一種是趨于豪華。在一節數學課中,什么都追求最好的,小小的一個情境,聲、光、電都用上,短短的40分鐘,什么組織方式都來一遍,結果,數學的精髓往往淹沒于形式的繁華之中。另一種是趨向于簡陋,簡陋到最基本的演示講解都省略了。從頭到尾就“復制”例題,學生學得很辛苦。這兩種趨向有時候往往表現于同一位老師身上,豪華的是對外的公開課、展示課,簡陋的是日常的課。所以,有的學生會在私下里稱自己的老師是兩面人。
我們必須提倡數學課堂中的樸素美,始終如一的樸素美。樸素到課堂中只剩下數學學習,數學學習需要怎iTXm5SURmR0F/x7cKiJ/gADKVhz2ujSr6d5Ohq/RwJM=樣就怎樣,不因功利而改;不需要討論的時候絕不會因為一節課中還沒有討論而特意安排一次討論,不需要電腦演示的時候絕不會因為意在使用現代教育設施而增加演示環節。
三、悠閑的數學課堂
悠閑是一種節奏,一種比較放松的、充滿信心的,又非拖沓的節奏。
通常我們在研究課堂學習的時候,會要求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環節的處理上詳略得當等,所有這些,其實都在表達對課堂學習節奏的要求。學生會說這節課感覺真長,這節課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這節課好累等等,也是與課堂學習節奏有關的描述。可見,課堂節奏對于師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如何把握好課堂節奏,使得師生之間的學習達到悠閑這樣一種節奏狀態呢?
首先,教師在課堂學習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準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作為備課層面的準備。主要解決學生學習數學材料的過程設計問題,過程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習慣,學習過程就會輕松、自然,顯出一份悠閑。反之,學習過程如同聽質量低廉的收音機,吱吱喳喳,不舒服。
二是作為上課層面的準備,有了比較好的教學設計,如果上課的準備工作不充分,課堂學習也不可能悠閑的。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老師在上課前認認真真地準備學具,寫好小黑板,有的老師上課鈴響了,匆匆忙忙地跑進課堂,那種神閑氣定與氣喘吁吁的狀態對比,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是巨大的。
有了充分的準備,課堂的悠閑就有了基礎,但課堂學習始終是動態的,它有可預設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可預設的一面。因此,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對課堂生成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悠閑是一種信心,同時也是一種包容,把學生在學習中發生的任何異常都視為正常,并加以引導,顯示出教師的教育力量,悠閑才會真的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中。
四、靈性的數學課堂
靈性,是智慧之光的閃現。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最令人激動的、最令學生難以忘懷的是學習中的靈性,這靈性,并非屬于某些人獨有,它是屬于每個參與學習中的主體的。靈性是一朵開在思維過程中的花朵,安靜、樸素、悠閑這三要素給靈性提供了一個溫度,在這樣的溫度里,靈性這可遇而不可求的花朵則會不時而遇,熠熠生輝。每一位富于創造性的數學老師,都會因為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所綻放的靈性而深深地感慨學習的幸福。下面,以二年級兩位數加法為例,探討一下數學課堂中的靈性。
二年級兩位數豎式加法,在做練習過程中,老師請了兩位小朋友板演,其他小朋友在作業本上做,做完后講評,黑板上兩位小朋友都做對了,老師正準備下一環節,又有小朋友提出了異議:
學生1:黑板上的題目是錯的。因為他做的時候我正看著,發現他的和是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因此是錯的。
學生2:(嘀咕)老師又不知道我們先寫什么,只要對就行了。
學生3:我們口算的時候就是先算十位的,為什么筆算要先寫個位呢?比如·39+21=60,60+20=50,9+1=10,10+50=60,不是先算十位的嗎?
學生4:我們寫數的時候是先寫十位,再寫個位,比如16先寫1,再寫6,和是一個數,當然先寫十位,再寫個位……
學生的這些思考與發言,都是不期而遇的,在這節課中,如果不是那位學生觀察了板書的過程,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提出,則觸發了小朋友們的許許多多有意義的思考。這些思考所蘊含的靈性,令成人們感慨,若能較好地得到發揮,數學課堂會充滿了魅力。
因此,我們討論數學課堂學習的時候,我們需要從教育科學、知識結構及學生的認知特征去討論課的環節的同時,更應從整體上琢磨多個環節呈現為一個整體之后所散發而來的氣質,這氣質就是數學課堂的美感。
(作者單位:金華市站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