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每個學校每個教育者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們認為,能把最美的童年留給孩子,讓他們能在最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無疑體現教育的最本質特征。為了讓在人大附小讀書的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最快樂的童年,我們在教師教育、德育活動、課程建設、校園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形成了頗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辦學思路。這里重點介紹我校德育活動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及主要成果,希望對當前學校德育建設有所裨益。
1、全員參與、團隊競爭
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與參與意識、拼搏精神如同一個人的兩個臂膀,是每個現代人必備的素質。為此,學校先后開展的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趣味運動會、跳繩比賽、踢毽子比賽、廣播操比賽等都是以班集體為單位,每個孩子都參與,每個學生都是集體的一員。既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榮譽感,同時又為每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采摘、挖白薯”等社會實踐中,我校也是倡導集體意識,以集體為單位分享勞動成果。
在校慶活動中,我們借用人民大學世紀館作為慶祝大會會場,意在更好地體現全員參與的主導思想,《春光這邊獨好》文藝演出也是體現這一意志。家長對校慶的評價是:以人為本的校慶。
在校慶活動籌備期間,少先隊大隊開展了設計校徽的活動,學生投稿384件,學校在班級展出了所有作品,經過班級評選,選出了30件作品在學校展示,經過全校參與的評選,融合了15個方案,設計出了附小第一個校徽,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思想。
2、自我感悟、自我管理
《中庸》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簡練的幾句話可以說是對學問之道的最高總結,學習必須是學、思、行的動態結合過程。美國華盛頓圖書館墻上也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工作中我們本著少說多做,重視德育的實效性的原則,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在做中體驗。
為了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學校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六年級學生集體的上海畢業旅行,同學們游覽了東方綠舟里的趣橋世界,參觀了航空母艦,和上海的小學同學們進行了交流,建立了友誼,游覽城隍廟為家人買特產,使同學位懂得了關愛他人、惦念父母;通過70名師生在暑期赴臺夏令營、赴日夏令營等活動,使同學們開闊了眼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一年級入隊和父母共植“親子樹”活動,使孩子們從中體會環保與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拔蘿卜、刨白薯,挖花生、采摘、考古、野炊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以及必須的生活技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勞動的快樂,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素質。
重視德育的實踐性,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對于孩子來說,過程和體驗是一種生活積累,是一種人生積淀,是一種最珍貴的教育礦藏。有人習慣把教育過程省略掉而把結果簡單、直接地告訴孩子,這不是教育的全部。實際上教育不是憑空說教,教育應是一種過程,只有經歷這個過程,孩子才有所體驗;有了體驗,才有所感悟,才會內化,才會有所收獲,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有品嘗了橄欖果,才能理解苦澀的滋味,只有喝了蜂蜜水,才知道香甜的美好。教育其實就這么簡單。
搬入新校合后,為了增強孩子們愛護新校園的意識,我們開展了“我愛我家”系列教育活動。系列活動包括:了解一個新處,暢談一個做法;讓學生們自己說我們的家新在哪,怎么愛護它;設計一個小天地——結合科技月,全校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講述一個小故事——結合讀書月,編寫講述身邊愛家的好人好事,表彰“愛家小標兵”。把愛校的情感融入其中。
新學期開展的“文明禮儀風景線活動”,通過錄制校園門口上學,放學、升旗等情景,讓同學們自己分辨對錯,找出正確的答案。在學習“八榮八恥”的活動中,學校還創編了“八榮八恥”拍手歌。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1日校舍我們有“聊天小屋”,老師值班解答問題,新校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采取了學生的設計思路——裝修了“許愿室”、“心語角”,留給孩子們自我交流的天地,學生的問題由學生自己通過“心語小對策”,進行交流解決。
在樓梯腳下設立的“無人售貨亭”也是聽取了孩子們的意見,不僅為臨時忘帶學習用品的同學創造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考驗了孩子們的自制力,“拿走的是需要,留下的是責任”,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他人的一份責任。
學校積極倡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校的規則大家定”的思想,校園規則同學們愿意遵守、樂于遵守,因為這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3、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更是一種責任。環保教育是我校的傳統教育。學校抓住搬入新校舍的契機,開展了“創建節約型學校”活動。學校通過垃圾分類和回收的形式,既充實了各班的班費,又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體會“節約創造價值”的深刻含義。新校舍的第一個新年,同學們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用畫報紙做成拉花、用易拉罐做成裝飾物裝點教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同學們設計了節約角——變廢為寶角。展示同學們變廢為寶的杰作,既美化了校園,又為孩子們提供了動手動腦、成果展示的天地。同時,也提醒大家時時刻刻樹立節約的意識,實現我們綠色的夢想。
新校舍學校一下接收了八個轉學班近500名學生,怎樣使來自四面八方的孩子很快融入附小這個大集體中,學校開展了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班旗活動,我們設計班旗的意義,在于通過班旗展示每個班同學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以此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并開展了特色升旗活動,每周一升旗儀式上,升國旗、校旗、班旗,激勵同學們愛國愛校愛集體。
課堂教學是德育滲透的主渠道,孩子們更多的思想教育是在課堂上。因此,學校對每一位教師提出了課堂上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是學生人格的塑造者,在課堂教學中,提倡“無痕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會起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辦人民滿意的學校”是家長與社會對學校的強烈要求,也是我們的自覺。家長不僅有強烈的教育意識,更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為此,我校除了樹立為家長學生服務的意識,還積極動員家長為學校教育多做貢獻,形成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我校一貫重視家長工作,積極挖掘家長潛力,成立了班級、校級兩級家長委員會,為家長委員會成員頒發了聘書,制定了《家長委員會章程》。開辦了家長學校,請教育專家為家長進行家校講座,豐富家長的育兒經驗,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受到家長的歡迎。
為了爭取得到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配合,更好地發揮家長這支教育力量的作用,必須要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學校要主動讓家長了解學校、了解老師、了解學校教育。近年來,學校組織了多種家長參與的活動。如:每年一次的家長進課堂活動;一年級入隊與家長共親子樹活動;六一兒童節活動;開學典禮和畢業曲禮;校慶活動、三八人會、獻愛心等活動。在家長的支持下,2004年全校不足2000名師生為身患白血病的王玉嬌同學捐款16萬多。假期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的家訪工作使家長很感動,拉近了老師和家長的距離。
搬到新校舍后,為了更好與家長溝通,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家長接待日”,在網站上開設了“校長郵箱”,校外安放了“家長信箱”,滿足不同家長的需要,使家校溝通的渠道便捷暢通。學校通過這些渠道,及時解答家長的困惑,積極聽取家長的建設性意見,不斷改進工作,如今家長已經成為學校辦學的有力支持者、積極參與者。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