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擔負著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職責,依法享有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保障代表及時了解政情民意,對于代表依法履行代表職務、有效監督和支持國家機關維護與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大代表特別是一些基層代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缺乏對政情的詳細了解,影響了代表作用的發揮。因此,保障代表的知情權顯得愈加重要。
一、保障代表知情權的現實意義
(一)知情權是代表依法履行代表職務的必要前提。人大代表作為人民代表大會的主體,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參加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代表履行職務、行使權力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審議議案、聽取報告和參加視察、調研、評議、執法檢查等活動。所有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代表意見及時準確地提出,其前提必須是對所涉相關情況的全面客觀了解和把握。如果不能獲得國家機關重要事務以及與公民權利和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等信息,人大代表就無法行使監督權。因此,在加大代表監督力度的實踐中,國家要在憲法和法律上保障人大代表的知情權;國家機關要主動地公開信息,以增加人大代表對公共事務的了解;國家機關要建立制度化的溝通機制,以增加與人大代表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二)知情權是監督公共權力實施的有效手段。知情權是建立在法律賦予人大代表監督和支持“一府兩院”工作職責之上的,它不僅要求知道“一府兩院”取得的成績,更要求知道“一府兩院”工作的問題和不足。缺乏透明度、“暗箱操作”是我國公權運行中久未解決的問題,這給人大代表充分發揮監督職能設置了嚴重的障礙。實施“權力運行陽光工程”,就是讓公共權力運行的關鍵環節進入人大代表的視野;同時要向人大代表公布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相關信息,如收入來源、收入登記等等,為人大代表行使監督權提供必要的信息來源。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大代表更有效地正確行使監督權。
(三)知情權是人大代表維護選區選民利益的有效手段。知情權要求政府及時公布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信息,使人大代表能夠了解這些信息以維護和實現選民的根本利益。現代社會要求實行民主,而代表的參與程度是衡量民主發展的標尺,要實現民主,代表必須能夠詳細知道政府的活動和決策,即參與的前提條件在于擁有知情權,并能充分行使該項權利。事實證明,沒有什么東西比秘密更能損害民主,代表不了解情況,代表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就等于是一句空話,更談不上如何維護選民利益。
二、影響代表知政知情的主客觀因素
(一)履職意識不強,代表缺乏知政知情的動力。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履職意識強不強,作用發揮大小,影響到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和威望。有些人大代表只當“榮譽代表”,代表意識薄弱,認為“代表代表,散會就了”;有些代表認為自己身份低,自感“人微言輕”,說了等于白說;有些代表認為,代表雖然可以行使職權,但主要還是應服從領導,等等。這些錯位的人大代表觀,使得人大代表不愿或不敢履職,更談不上重視和保障自己的知情權。同時,由于各級人大對代表參加閉會期間活動的不作為行為沒有提出相應的制約措施,這使部分代表意識不強的代表缺乏參加活動的原動力和約束力,常因各種原因和借口而不參加代表活動。另一方面,因為人大代表與選民、原選舉單位沒有形成緊密的委托關系和聯系渠道,選民、原選舉單位對自己選出的代表履職情況不了解,缺乏有效的監督,也在一定程度導致代表缺乏責任感和主動性,失去了積極知情知政、認真履行職務的外部驅動力。
(二)人大聯系代表機制不完善,代表缺乏知情知政的平臺。在實踐中,地方人大常委會雖然強調要把代表工作作為常委會工作的基礎,建立了一些代表活動的制度和辦法,但由于其本身需召開各種會議、組織各類活動,代表工作往往時緊時松,各項代表工作制度執行也不太理想,尤其是在聯系代表、及時向代表通報重要情況、使代表及時了解政情民情方面缺乏有效的辦法和措施。
(三)國家機關信息公開化滯后,代表缺乏知政知情的渠道。雖然法律規定涉及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息外,絕大部分公務信息都應該公開。但目前,公務信息公開程度較低,國家機關掌握的絕大部分信息處于封閉、閑置或半封閉、半閑置狀態。許多涉及公眾利益的規范性文件不向利益關系人和公眾公開,只被作為執法的內部規定。國家機關信息公開的方式較為單一,只有主動通過公報、新聞媒體、發布會、布告等方式公開信息,還沒有建立和實行依人大代表申請而公開信息的機制。
(四)法律規定不夠明確具體,代表知情權缺乏有效保障。在社會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忽視、侵犯人大代表知情權的現象比較普遍,這與人大代表知情權法律基礎較為薄弱不無關系。知情權作為代表的一項重要法定權利,應當包括行政知情權、司法知情權、社會知情權以及個人信息知情權。享有知情權的代表有權要求“一府兩院”公開有關的信息并享有在法定范圍內獲取各類信息的自由。這項權利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高度發展和人大代表對公共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參與和監督,日益凸顯其重要地位。與此相比,我國目前這方面的立法相對薄弱與滯后。雖然在憲法、代表法、地方組織法、立法法等法律中都含有確認與保障人大代表知情權的法律條文,但這些規定比較原則,缺乏明確具體的要求,也沒有責任追究規定。
三、保障代表知政知情的主要途徑
(一)強化代表履職意識,提高代表了解政情民情的自覺性。首先,要加大培訓教育力度,培養代表的責任意識,增強他們的角色觀念,促使人大代表自覺參加政情民情的了解活動。其次,要建立競爭機制,把好人大代表入口關。把競爭機制引進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做到普遍推薦、民主協商、允許多渠道多形式宣傳候選人,民主、公開、公正,達到優勝劣汰,好中選優,使能真正代表人民意志和愿望、各方面均較優秀的人選脫穎而出,激發當選代表的光榮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再次,建立代表履職的制約監督機制。要組織代表向選民述職,人大代表要向選民說清楚履職情況及作用發揮得如何,使選民知道自己選出的人大代表在干什么,是不是代表了選民的意志,使人大代表置于選民或選舉單位的監督之下。對長期不參加代表活動、不聯系選民、不提建議意見、不為民辦實事的人大代表應勸其辭職,以激發選民民主監督意識,激發代表行使好職權的責任感。
(二)強化服務工作,保障代表知情權。人大代表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肩負著人民的重托。當他們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時候,國家和社會應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方便條件,為其知情知政提供暢通的渠道,保證其順利地執行職務。要組織人大代表積極參與人大常委會的重要會議和活動,指導代表小組開展活動,督辦落實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召開各種會議聯系人大代表,舉辦各種座談會向人大代表征求意見和建議,通報政情,推廣聯系代表的先進經驗,等等。人大常委會要為人大代表在人代會期間審議報告和議案、提出議案和建議等做好保障工作,也要為人大代表在人代會閉會期間的調查、視察、評議、執法檢查、組建和開展代表小組活動等做好服務工作。
(三)強化代表聯系選民工作,拓寬人大代表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要同代表本職工作結合進行。從代表工作的實踐看,走訪選區選民或選舉單位是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最便捷的方式,要在人代會會前、會后走訪選民和群眾,了解情況,及時向群眾傳達人代會精神。要適時舉行有人大代表和有關群眾參加的座談會,使代表充分了解民情。讓代表通過設立代表接待選民日、建立代表電子信箱、通過人大網站等多種方式,更好地征集群眾意見和要求,了解政情、社情和民意,以便更好地按人民群眾的愿望執行好代表職務。
(四)強化國家機關工作的透明度,加快公務信息公開化步伐。人大代表對國家機關的監督有效性,依賴于公務信息的公開程度,而公務信息的公開程度,也反映著國家機關接受人大代表監督的主動程度,進而反映著社會的民主程度。對國家機關而言,要運用政情通報會、聽證會、網絡等行之有效方式,發布政情,提供人大代表了解政情的平臺。對人大代表而言,對公務信息中與選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進行綜合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以加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五)強化代表知情權的法律保護,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機制。通過地方立法細化保障人大代表知情知政的各項具體要求和實施細則,使代表知情權保障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得到有效執行。要增強行政、司法機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民主法制意識,使他們自覺尊重和維護人大代表的合法權益,主動配合人大履行職責。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