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在制訂年度監督工作計劃時,往往挑選一些諸如檔案、園林綠化等或是與百姓生產生活相關度不高,或是職權輕的部門進行重點監督,而對公檢法、教育衛生、工商稅務、電業等一些在社會上和老百姓心目中“位重權高”部門的監督,則很少涉及。這種“厚此薄彼”的監督行為,不僅沒有發揮人大監督應有的作用,而且損害了人大監督在社會上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害莫大焉。
其一,如此“監督”,失去了社會公眾對人大監督的信任。監督機關“挑肥揀瘦”進行監3poDQDHuDouBvPduoQWS2DazMy3e2ePdWsUS8kbPvU8=督,其實是默許一些被監督部門對于人大監督的漠視,也是對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神圣職責的懈怠。試想,如果連國家權力機關這樣至高無上的監督都在進行選擇性監督,都要看權力部門的“臉色”行事,那么,在社會上和老百姓心目中自然會形成這樣的印象:人大還能監督?人大還敢監督?
其二,如此“監督”,易使“位重權高”的部門滋生腐敗。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被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由于一些地方人大不作為,使一些“位重權高”的部門長期缺乏正常的、必要的監督,致使手中掌握一定權力的個別行政機關、執法人員不作為、亂作為,司法人員辦案不公正、不公平,造成權力被濫用。
其三,如此“監督”,涉嫌“不正當”監督。人大監督對待“一府兩院”所有的部門本應一視同仁,不應厚此薄彼。如果“厚此薄彼”,畏懼“位重權高”部門的權力,不敢去監督,就會造成對“一府兩院”部門間監督的不平等,造成社會不公。
筆者認為,地方人大監督理應圍繞地方“中心”、統籌規劃、科學有效地進行,任何形式的“挑肥揀瘦”監督,都有違人大監督公開、公正、公平的宗旨,與現在提倡的“陽光監督”理念相悖。相信,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和監督體系的不斷完善健全,人大監督,這一國家至高無上的監督形式,必將會更加科學規范、合理完善。(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