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于地方性法規解釋的規定,賦予市民申請人大常委會解釋地方性法規的權利,并通過當地媒體公布,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隨后,一些市民就成都市城市公共汽車客運管理條例中有關汽車線路實行專運權的不同理解,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了對相關條款解釋的申請,法工委在接到申請后的第三天就作出了明確的書面解釋,使該市公共汽車運輸線路整頓工作平穩進行。“制定這項規定有創新意識”,受到了法律專家眾口一辭的肯定。
眾所周知,立法是一個程序非常復雜專業性極強的過程,隨著以人為本、開門立法宗旨的確立,一件法規的出臺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從立法建議的提出、專家起草、公布法規草案征詢意見、組織立法聽證會、常委會組成人員反復審議依法進行表決,通過后才付諸實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立法質量,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即便經過如此繁雜的專家學者會診與公民有序參與,也難保萬無一失,也可能出現硬傷疏漏。實踐中,法律的許多疏漏源于法律的原則性、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法律調整對象的多變性、法律文本的多樣性等。
法律是人們共3RtV9KJkz/+SY8x/lPsGaA2FZxJcztgKkeNaCfFTHew=同信守的契約,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是人們權益的保護神。因此,法律的神圣性不言而喻。為了實現法律的統一和尊嚴,保障人權和社會秩序,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解釋體制。我國立法法規定立法機關行使法律解釋權,請求法律解釋的權力被賦予國家機關,公民個人則不能啟動法律解釋程序。而對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法律則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成都市人大常委會依據立法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規定、成都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程序規定的有關條款立法原意,通過立法賦予市民對法規“評頭論足”的權利,無疑具有標志性的創新意義,填補了公民不能申請解釋法規的空白,體現了立法為民、以人為本,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和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本質。
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中國正在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轉變。市民對法律解釋的請求權源于憲法中的言論自由和建議權,是實現權利的權利。法律法規規定如果過于原則模糊,實踐中涉及利益的當事人就會各執一辭,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001年,轟動一時的“洛陽種子官司”,由于原告、被告對種子法和河南省種子條例中關于種子價格條款的不同理解,提出相差萬里的訴訟賠款請求,導致主審女法官在判決書中宣告“種子條例有關條款無效”,后被撤銷法律職務。雖然法官違法審查地方性法規鑄成大錯于法不容,而法規規定過于原則模糊也難辭其咎。在實踐中,民眾如果對涉及到自己權益的地方性法規規定有爭議,可以要求立法機關在法定的時間內,采取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予以解釋,這實際上為保障公民權利提供了救濟手段。通過立法賦予市民申請人大解釋地方性法規的權利,既保障了公民合法權利不被侵害,同時也有利于法規的正確施行,是非常必要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法律解釋是立法工作的延伸。擴大立法的民主參與,針對市民立法解釋申請提出的問題,可以對不合時宜、不夠明確的法規條文作出修正,以避免法規疏漏。不容否認,主張權利過程其實就是推動法治進步過程。基于此,成都市賦予市民要求解釋法規的權利,對于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保障法律正確實施、促進立法工作和法制宣傳學習大有裨益。
(作者單位: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