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審計是經濟審計、效率審計和效果審計的合稱。它是指由獨立的審計機構或人員,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運用審計程序和方法,對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經濟活動的合理性、經濟性、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促進其加強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種獨立性的監督活動。筆者認為,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政府領導干部和政府投資項目,引入績效審計是提高監督質量的最佳途徑和最好辦法。
一是引入績效審計,可以強化干部監督,防止泡沫政績。目前,一些政府領導干部為了快出政績、多出政績,不惜付出巨大的施政成本,造成人、財、物的巨大浪費,或者僅僅為了個人升遷,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結果造成政績成本大于政績收益,從表面上看政績顯赫,可是減去成本投入,卻發現實際的政績(實績)變成了零,甚至是負數。比如有的地方政府領導干部為了打造名牌產品,動輒花幾百萬元重獎企業,這是一種典型的不計施政成本、花政府的錢買政績的做法;有的為了建設科技園區、工業園區不惜盲目大規模圈地;有的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惜違法違規上馬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有的為了短期效益置長期效益不顧,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這種泡沫政績不僅不能造福一方,反而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損害了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領導干部為官一任,想干一番事業,創一番政績,值得稱道。但是創造的政績,到底消耗了多少施政成本非得搞清楚不可。政績是領導干部運用公共權力、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源獲得的,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創造政績不能不計成本,考核干部不能只看政績而不看成本。
地方各級人大監督引入績效審計機制,就是要對政府領導干部政績進行成本分析,對政府領導干部取得政績所付出的投入和代價進行計量,以切實避免不計成本和代價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現象的出現。
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必須將績效審計引入考核評議政府領導干部政績的評價體系,從原來的以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財務審計)為主導向以績效審計為中心轉變,使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同時并存、共同發展,從成本的產出效率角度來考察評議干部政績,這樣才能評得準、考得真、考得實,才能強化政府領導干部的政績成本意識和公仆意識,才能促使他們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為民謀利、為百姓創政績,才能預防職務犯罪和腐敗現象,才能促進政府領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履職盡責。
二是引入績效審計,強化項目監督,防止重績輕效。地方各級政府性投資和政府舉債投資或以財政擔保融資為主的投資項目,都屬于政府投資行為,是事關人民當家理財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必須重視對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的監督,要督促和支持審計部門依法對政府投資的項目進行績效審計。
首先,事前績效審計,防患于未然。事前績效審計包括對計劃、預算、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成本預測等內容。通過事前績效審計可以防患于未然,對于計劃、預算以及投資項目實施可能出現的問題和不利因素,能在事前及時糾正,盡可能避免因預測不準或計劃不周而造成經濟損失或效益不高。
其次,事中績效審計,重視客觀實際,確保合理性。事中績效審計是一種動態審計。它是把項目實施情況與實施前的預測、預算、計劃和標準等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調整和修改計劃、預算,使之更符合客觀實際,更合理。
再次,事后績效審計,尋找提高途徑。事后績效審計,主要是對已經完成的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效果、效率進行分析與評價,找出問題的原因,尋找進一步提高的途徑。
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督促審計部門依法對政府投資的項目進行績效審計后,要召開常委會會議聽取重大項目績效審計報告,并作出關于加強該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監督的決議,不但要求政府認真整改績效審計報告中指出的問題,而且還要求政府認真落實《審計法》規定的“凡政府投資建設項目,都要經國家審計機關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意見書”,支持審計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確保政府項目投資省、實效好。同時還要實行績效審計結果公告制度,除向被審計政府部門公告績效審計結果外,還要向社會公告,使績效審計監督真正與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結合起來,以此來提高績效審計工作的透明度,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增強人大監督實效,提高人大監督質量。只有通過績效審計這一有效辦法,才能遏制地方政府一些領導干部重“績”輕“效”的不良行為;才能防止地方政府一些領導頭腦發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愿上什么項目就上什么項目,要錢大開口,花錢大撒手,只管投入,不理產出,花大錢,辦小事,“形象工程”一個接著一個,“政績工程”層出不窮,導致政府預算出現財政赤字的現象;才能促使政府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把錢花在刀刃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ㄗ髡邌挝唬簭V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