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國議員的權利和義務
議員的地位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權利和義務。權利代表了議員受重視的程度,義務則規定了議員的責任。受重視程度越高,被賦予的責任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議員的地位越高,反之,則越低。
(一)議員的權利
1.議員的豁免權
議員的豁免權以憲法第二十六條為基礎。具體而言,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言論免責權。議會的任何議員都不得因其在履行職責時所發表的意見或者所投的票而受到追訴、搜查、逮捕、拘留或審判。該項特權是對議員獨立、自主、自由地行使自己的職權所必不可少的保護。這項權利的確立,確保了議員根據自己的個人信念、良知、判斷而自由、自主地行事,避免他們因擔心受到懲罰而縮手縮腳。
第二,人身不得侵犯權。議會的任何議員在議會會議期間享有不可侵犯權,非經所屬議院的批準,不得因刑事案件或輕罪案件而受到追訴或逮捕。在議會的非會議期間,非經所屬議院辦公廳的批準,議員不受逮捕,但已經提起的訴訟或者已經確定的判決除外。
第三,議會始終有權要求立即中止對其議員所提起的案件。憲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針對某位議員的拘禁、調查、限制自由的措施等,在該議員所屬議會的要求下,將在該會期內自動中止。”要求中止對某位議員的拘禁或調查的決議由議會全體會議作出。首先由一個被議會事先指定的有各黨團代表參加的委員會討論此問題,并在討論的基礎上提交一份最后的決議草案,議會全體會議據此草案進行審議和表決,如果該項草案被否決,則在會期之內不能再提出這個問題。
2.議員的待遇
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了議員的薪酬問題,其具體實施則由1958年3月通過的《組織法實施法令》加以調整。議員薪酬的數額參照某類高級政府官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而定,目前大致為30616.75法郎,約合人民幣35000元。在基本工資之外,議員還可以獲得職務補貼,其基本數額為基本工資的四分之一,主要根據議員在議會中的出勤情況發放。1992年以前,議員收入的55%以上部分才納稅,但在1992年之后,他們的所得稅繳納辦法已經與其他普通公民完全一致了。
除了上述收入外,議員在某些方面還有一些照顧,比如給助手發工資,通訊、交通等費用免除,等等。
(二)議員的義務
1.不得兼任某些職務的義務
不得兼任某些職務的義務體現了議員地位的不可兼容性。
(1)議員不得兼任某些公共職務。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指議員不得兼任政府官員。
(2)議員不得從事大部分的私人職業。禁止議員從事私人職業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保障議員的絕對獨立性,避免議員因大部分時間被占用或是因職業威脅而不能很好地履行議員的職責;二是避免以權謀私現象的出現,這對于法國這樣一個不是實行典型經濟自由主義的國家而言更為重要。
2.財產公開的義務
1988年法國通過了有關政治領域財政透明度的組織法,該組織法在選舉法中加上了一個新條款,確立了議員的財產申報制度,也即確立了議員公開其財產的義務。根據此項制度,議員在就職之際,即有義務公開其財產來源和數額,其應當向財政透明委員會(由國家委員會副主席、最高法院第一主席、審計法院第一主席等人組成)遞交一份“以自己的名譽作為擔保”的個人財產清單。國家有關專業部門對其全部個人財產進行評估。議員任職期間,如果其財產狀況發生重大變化且認為有必要時,應當向財政透明委員會作出說明。在議員任期結束時,其需要重新提交一份財產清單。并且允許對可能被懷疑為在任期期間受賄所得的財產予以澄清或說明。
二、法國議員的地位及特點
法國議員的地位,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普遍性。這在法國1791年憲法中已經有了系統化的體現:“由各省任命的代表并不是這些省自己的代表,而是全國的代表。”也就是說,所謂某個省的議員,也只是說該議員是在某個省中被任命的,而不是說該省任命了該議員。實踐中的一些例證也表明了這一點。如1871年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被德國吞并后,在議會中仍能看到該地區議員的位置。此外,從立法上來說,《國民議會章程》第二十三條重申了議員地位的普遍性,禁止在議會中組織旨在捍衛地區、行業或特殊利益的團體。
第二,獨立性和不可收回性。如前所述,賦予議員獨立的地位也是法國憲政實踐多年以來的傳統,這種獨立,從議員被賦予的特權和待遇即可知。同樣的,議員的這種獨立地位也是不可收回的,因為選民不能因為議員沒有按照其意愿行事就撤回對該議員的委托。當然,如果該議員希望在下次選舉中能夠得到選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完全不顧選民的意志。
第三,專業性。實際上,議員的專業性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議員具有關于議會工作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如議員本身是學法律的等;二是議員除了擔任議員外,不再擔任其他任何工作,無論其是什么專業出身。法國有自己的議員待遇保證體系,其議員依靠議員職業本身完全可以生活,從而保證其全身心投入和獨立性等,以達到作為議員的基本要求。
三、法國議會的歷史地位
第一,從法國議員地位的普遍性來看。法國議員具有很高的代表性,這說明議會的組成形式是民主的;又由于議員地位的普遍性禁止了在議會中組織旨在捍衛地區、行業或特殊利益的團體,所以議會首先應該是中立的,然后應該是調和各種利益集團互相合作與斗爭的工具。基于這兩點,議會理論上應該在政治生活中擁有最高的權力,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事實是,在法國的雙層政體下,在第五共和國,行政權強而有力,處在國家行政權力中心的總統,也處在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地位。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監督對憲法的遵守。總統進行仲裁以保證國家權力的正常行使和國家的持續性。總統負責保證民族獨立、領土完整,以及條約和共同體協定的遵守。”總統有任免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將重要問題付諸公民投票、與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后解散國民議會、統帥軍隊、批準條約等權力。總統通過國情咨文與議會聯系。經1962年憲法再次修改后,總統的產生和國民議會議員的產生同樣由國民直接選舉。也就是說,國家行政權力和國家立法權力的運用同等發生于選民的直接授權。從這些規定來看,法國議會便被放在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首先是擁有廣泛的代表能力,但由于分到的權力份額較行政權少,而喪失了本該屬于議會的最高權力,只能屈于行政權力之下;其次是其中立的特點,僅僅被看成是行政權力調和各方矛盾的工具,而自身沒有獨立的影響力;然后是雖然作為國家最高的利益協調中心,卻僅僅是一個華麗的外表,因為在其中唱主角的并不是議會。這本身是一個反常的現象,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第二,從議員的獨立性和不可回收性來看。首先,由于議員的獨立,議會也是獨立的,對于強大的行政權和司法權而言,其具有較強的制衡能力,如議會擁有對政府的監督質詢權和彈劾權等,但是由于它只是三權分立隊伍中的一支,且分權能力較弱,已經落到了行政權力之后,它便不能利用其立法權等無限制地、或者說任意地支配總統或最高法院。其次,由于選民對議員的委托具有不可回收性,所以選民不能因為議員沒有按照其意愿行事就撤回對該議員的委托,保證了議會決策的高效率、可信度和穩定性,維持了選民的信心和對當局的信賴,也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各利益集團之間合作和斗爭的秩序,使得各利益集團之間不得隨意因為對他方決策的不滿而挑起事端(因為那是無效的)。從這兩點來看,議會在法國社會中的地位凸現出來:法國議會具有與政府、法院近乎相等的地位,但其實際影響力不及政府,僅對政府有制衡作用。又由于選民對議會的委托具有不可回收性,從一個重要的方面保證了議會在法國政治社會中較高的聲望和地位,從而保證了社會秩序的井然有序。
第三,從議員的專業性來看。議會的所有職能中,是以立法職能為基礎的,這是議會的傳統專業。議員的專業性,首先保證了議會的獨立性,其次提高了議會的工作效率。對于議會來說,這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法國議會的獨立性和高效率,使得議會能在政治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第四共和國時期,議會的立法權限是絕對的,然而第五共和國憲法卻明確規定需要國會參與的立法范圍,憲法第三十四條列明為公民權利、軍事征兵、刑法、稅收、教育、社會保障、工業組織、財產權利、就業以及地方社區的司法權。這說明,國會的傳統專業受到了限制。這些表明,法國議會在權力斗爭中的相對劣勢。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議會處在這樣一個地位,并不代表法國政治制度的優劣,這是由法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參考資料:
[1]法國憲法。
[2]趙佳:《法國議員的地位》,人大與議會網。
[3]宏宇在線-我聽 我看 我回答。
[4]蔣勁松:《西方國家議會的地位》,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作者單位: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