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也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吳邦國委員長指出,我們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得越好、發展得越好,就越有利于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越有利于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越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在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要牢牢把握全黨工作大局,依法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能,為保障、推動和實現和諧社會充分發揮作用。要按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斗。
一、 不斷提高地方人大工作的創新能力。增強地方人大的創新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形勢新任務的迫切要求。憲法和法律對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能作了規定,但在許多方面還較為原則。這就要求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下,不斷探索和總結適應構建和諧社會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的新途徑、新舉措。提高地方人大的創新能力,就是要不斷增強人大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尤其要認真系統地學習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論,提高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創新人大工作的具體方式和工作制度,切實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促進構建和諧社會順利進行。
二、 大力推進民主法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安定有序。民主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機制,法治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實踐證明,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有賴于完備的法律來引導、規范、約束和保障,而且必須增強全社會的守法意識與法律觀念,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督促政府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要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善于發現和解決本行政區域內法律法規實施中涉及構建和諧社會全局的、帶普遍性、傾向性的矛盾和問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要督促政府維護社會公平,為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動提供公平的機制、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的發展機會。要督促政府高度重視和處理社會矛盾,建立合理的社會結構、融洽的社會關系,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堅決打擊權錢交易、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假冒偽劣、“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嚴禁有令不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使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人身和財產的安全與保障,社會公平與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要督促政府加快職能轉變,健全社會組織機制,完善社會管理、服務功能,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社會安定有序的運行機制,使社會運行呈現出持續、連貫、平穩的運行態勢,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
三、 充分履行監督職能,最大限度地強化對權力運行的規范制約,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公正司法,切實保障社會成員的人身權利,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特征。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公共權力在憲法、法律的規范和控制下,正當、合法、有序地產生、分配、行使。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是現代憲法與民主政治建設一項重要的政治原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問題之一。在對權力的監督制約體系中,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是最具民主性和廣泛性的依法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在監督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監督“一府兩院”的方式和方法,保障和促進其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四、 依法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將黨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行使好地方人大的重大事項決定權,依法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重大事項,是實現黨的重大決策和主張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管理地方國家事務、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要注意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對帶有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依照法定程序,適時作出決議決定,使各項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意愿,更好地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單位:甘肅省嘉峪關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