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假設是財務會計理論框架的基礎,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拓寬了會計假設的內涵和發展價值。
會計假設于1922年由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最先提出,它作為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受到國內會計理論界和職業界的高度重視。關于會計假設的概念、內容和結構等基本問題,在美國會計研究中極為混亂、表述不一,差異很大。但是,財務會計的四項基本假設——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被普遍認同。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對會計假設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對財務會計基本假設進行重新思考和分析。
一、知識經濟的發展
知識經濟,最早是于1990年由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的。1996年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所述,知識經濟是對智力資源和知識的占有、配置、生產和消費為基本要素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與其他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具有許多新的特征:
(一)知識資本化
知識經濟時代起主導作用的資本不再是農業社會的土地和工業社會的銀行借貸資本,而主要是知識資本,知識作為生產投入越來越重要。
(二)知識價值日益凸現
知識經濟時代的產品中最有代表性和競爭力的是智力產品,知識價值在企業生產產品的總價值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高附加值已經成為衡量商品和服務有效性的重要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成為主流
知識經濟通過高科技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利用其他的自然資源,使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取得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實現和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資產無形化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無形資產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五)生產方式松散化
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信息傳輸流暢,大工廠式的批量生產將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各作業點的小組式的生產,甚至出現“無實體公司”,即通過網絡聯系起來一起工作,業務完成后解散。
二、知識經濟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一)會計主體假設面臨的影響
會計主體假設指會計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個特定企業的經營活動,而不包括企業的投資人或其他企業的經營活動。強調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從空間上界定了會計活動的范圍。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競爭的日趨激烈,會計主體假設的外延越來越難以界定。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企業的空間不斷地擴展和延伸。由此產生的合并會計報表業務,將各子公司的財務報表與母公司的財務報表相合并,實質上是對不同會計主體的會計信息進行調整、歸集與合并,體現母公司這一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從某種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會計主體理論。此外,虛擬企業也對會計主體假設提出了質疑。作為傳統會計主體的一般企業是一個有形實體,而網絡經濟的主體——網絡公司則是一個“虛擬企業”,即某些企業為了實現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根據業務需要在網絡之中結成企業串,借助互聯網,隨時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不斷變化組合。虛擬企業分合靈活,變幻不定,傳統的會計主體在這種條件下已失去了意義,這就給如何正確、客觀地反映其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帶來了新的問題。
(二)持續經營假設面臨的影響
持續經營是假設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永遠地進行下去,即在可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倒閉。這雖然是一假設,但基本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也有利于企業組織會計核算工作。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出現了大量“虛擬企業”,或企業出于戰略考慮而終止、兼并、改組其某些分部的新現象,持續經營這一概念也因此而受到了挑戰,給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帶來了新的問題。
(三)會計分期假設面臨的挑戰
會計分期假設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補充。為了及時總結企業的經營情況,人為地將企業連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相等的較短時間段落,據以結算賬目,編制財務報告。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會計信息的實時提供成為可能。一項交易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每一時點的報告使會計分期的時間間隔趨向于無窮小,變“歷史信息”為“即時信息”,許多人就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認為現行的會計分期假設已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隨時利用會計信息及時做出決策的需要。
(四)貨幣計量假設面臨的挑戰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要以貨幣為統一的、主要的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經營成果。此會計核算前提規定了會計核算的內容,即會計主要核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能用貨幣計量的那一部分,而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