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在運行中暴露和產生了難以克服的缺陷和漏洞,不利于有機構成較高的基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已成歷史的必然。我們應該消除減收、投資過熱的顧慮,采取措施積極穩妥地加快增值稅轉型。
增值稅是對生產、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過程中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的稅種,是我國第一大稅,在稅收總量中約占40%的比例。增值稅的普遍計稅方法是: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當期進項稅。按可抵扣的進項稅范圍不同,增值稅大致上分為三種類型:消費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是允許企業將購入固定資產中所含進項稅款一次性全部扣除;生產型增值稅是不允許企業扣除購入固定資產中所含有的進項稅款。收入型增值稅則介于前兩者之間,即允許企業分次、逐步扣除購入固定資產中所含稅款。
一、增值稅轉型已成歷史必然
所謂增值稅轉型,就是將中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只有我國和印度尼西亞實行生產型增值稅。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在運行中暴露和產生了難以克服的缺陷和漏洞,突出表現在:一是沒有完全解決重復征稅問題,不利于有機構成較高的基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二是不利于簡化征管手段,提高了稅收成本;三是使企業出口退稅難以充分實現,出口貨物價格中含有某些稅收成份,不利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增值稅實現轉型已成歷史的必然。
早在2003年底,國家稅務總局就已宣布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試點工作將在東北地區的8個行業率先推行。但試點工作正式展開的日期,卻一再推后,從原定2004年1月1日,再到當年的7月1日,直至今日增值稅改革試點工作尚未開始。究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兩個顧慮:一是擔心轉型會導致財政減收、改革成本過大,財政負擔沉重;二是擔心轉型會造成投資過熱,對本“已過熱的經濟”火上澆油。
二、增值稅轉型顧慮分析
以上兩種顧慮雖有其一定的道理,但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此種擔心顯得有點多余,我們必須正確看待因轉型而產生的減收和投資過熱問題。
?。ㄒ唬┱_看待減收問題
據財政部測算,在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機器設備大約占2/3,房屋建筑物約占1/3。機器設備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及企業的技術進步關系更加密切。因此,增值稅轉型如果暫時只考慮機器設備的抵扣,全國統一實行增值稅轉型,當年就將減少財政收入500億元~800億元。如果全面轉型,將減少1000億元左右。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減收問題呢?
1.減收只是暫時現象
增值稅轉型形成的政策性稅收收入減收當期肯定會對增值稅收入的年增長幅度產生影響,但這只是暫時的。首先,增值稅轉型的稅收收入補償是遠期實現的。如果將增值稅轉型看作是國家對經濟的投資,正如企業利潤不能完全補償當期投資一樣,要求增值稅單個稅種當期全部補償稅收減收是勉為其難的。增值稅轉型將刺激投資增長和資本形成,提高國民經濟的潛在生產能力。隨著投資和經濟發展,整個增值稅的稅基還會擴大,最終,增值稅項下的財政收入還會恢復到現在水平,并進一步增長,超過現有水平。其次,增值稅轉型之后,納稅人的稅負減少,利潤會增加,企業所得稅會隨之增加,而且隨著征管力量的加強,國家稅收也存在著增收因素。因此增值稅轉型造成的增值稅收入增幅下降部分,從整個稅制改革和征管效率提高上可以解決一部分。
2.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使國家財政對減收有了足夠的承受能力
從財政收入與GDP的增長幅度的平衡關系來看,對于增值稅改革的減收,財政收入是有一定承受空間的。從理論上講,財政收入與GDP的增長保持相對平衡,是比較健康的。國家統計局2005年統計公報顯示,2005年全國GDP為182321億元,比上年增長9.9%。2005年財政收入為308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大大超過了GDP增長速度。實際上,假如GDP增長9%,財政收入增長10%或11%就夠了。這樣看來,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為增值稅轉型奠定了良好的財力基礎,對于減收國家財政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3.不能較多強調增值稅的收入效應,不能單純因減收而否定稅制改革
我國在1995年時增值稅就約占整個稅收總額的5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20%。1994年稅制改革后,稅收政策過分突出了國家聚集財政資金的功能,較多強調了增值稅的收入效應,使財政更加依賴于增值稅一個稅種。但事實上籌集財政資金不應成為實施增值稅的第一目的和本意。增值稅的轉型改革必然會導致財政收入規模的暫時調整變動。財政問題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但財政問題首先應從完善增值稅機制和整個國家稅收的制度上通盤考慮,絕不能將改革的內容逐項分割開來,以財政收入是否增大作為逐項選擇改革項目的出發點。
?。ǘ┱_看待投資過熱問題
由于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企業將購入固定資產中所含稅款一次性全部扣除,雖在客觀上會刺激投資的增長,但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
1.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本身亦未能解決固定資產投資過熱問題
從理論上講,生產型增值稅具有抑制固定資產投資膨脹效應。但生產型增值稅不是控制投資過熱的唯一方法,因為稅收對投資結構、產業結構的調節一般只能通過影響投資方向和規模來間接發揮功能,且調節對象主要是新增投資,對已形成的投資卻不足以發揮作用。目前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失控現象依然存在。這主要是由于引發投資膨脹的根源在于投資主體不健全,產權關系不明晰,缺乏健全的投資約束機制,加之政府行為存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偏好。生產型增值稅課稅行為如果不能結合膨脹深層根源的改造,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另一方面,固定資產結構性投資失控現象也依然存在。我國某些行業如能源、交通、原材料、高新技術等產業并不存在投資膨脹問題,而是投資不足,投資失衡。而加工業投資出現過熱現象。由于生產型增值稅對所有固定資產投入均不加區別地不予扣稅,因此無助于改變這種不合理的投資結構,反而愈加強化。而消費型增值稅雖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投資,但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有利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2.消費型增值稅只是對部分企業的投資有刺激作用
從原理上分析消費型增值稅確實有助于投資的增加。但是投資客觀上有規模要求,因此消費型增值稅只對那些處于盈虧臨界點企業投資項目有一定的刺激效應,而不會對所有企業投資項目都有刺激效應。例如重化工工業的實際投資至少上億元,僅僅減少一點稅,對企業投資決策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3.固定資產投資宏觀調控已見成效,為增值稅改革增強信心
針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從2004年4月開始,發改委已經開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理項目,實施宏觀調控。國家統計局2005年統計公報顯示,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04億元,同比增長25.7%,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這表明宏觀調控已見成效,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現象受到了抑制。這無疑為增值稅改革的繼續推進吃下一顆“定心丸”。
4.增值稅改革不應成為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
稅制是財政政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生活當中一個相對穩定的變量,有長期性和延續性。稅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為每個經濟主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是為了配合經濟周期。過熱了要抑制投資,疲軟了又刺激投資,這不是稅制應該扮演的角色。當初為了抑制投資過熱將增值稅設計成生產型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如果將稅制作為調控的手段,朝令夕改,會導致企業會計核算、投資回報預期混亂,令企業無所適從。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讓稅制符合經濟發展的長期需要,而不是短期需求。國家遏制經濟過熱的目的還是要實現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從這個角度出發,實行增值稅改革不但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威脅,相反能夠為未來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動力。因此經濟波動不應左右稅制改革的方向。
三、加快增值稅轉型的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的增值稅轉型已成歷史必然。但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狀況下,從“生產型”到“消費型”的一步到位顯然不大現實,也不大可能,應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轉型。
?。ㄒ唬┫葘嵭休^窄范圍的定向消費型稅基,然后再過渡到全面的消費型稅基
也就是說,先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高新技術、交通、電力、能源等基礎產業實行消費型增值稅,以增強國民經濟發展后勁,促進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的優化,而對其它產業目前仍實行“生產型”增值稅,使二者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并存;待時機成熟后在全國范圍所有征收增值稅的產業中采用消費型增值稅。從國際經驗看,絕大多數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的國家,都曾做出過類似的過渡性規定。
?。ǘ┕潭ㄙY產中的機器設備和房屋建筑物可分步轉型
由于機器設備與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關系緊密,且在固定資產中占較大比例,故第一階段可先允許機器設備中所含的進項稅額抵扣,以解決現行生產型增值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一段時間以后再在廠房、建筑物等項目中實行。
(三)對新老設備分別處理,實現有序交替
在轉型過程中將會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企業原有設備如何扣稅。假如明天實行轉型,那么企業在今天以前所購入的設備是否允許扣稅?對此,比較穩妥的解決思路是采取老設備老辦法,新設備新辦法,即轉型之后購入的設備當期全部允許扣稅,轉型之前購入的設備則一律不允許追溯扣稅,以保持財務會計核算中的嚴謹和可操作性。
?。ㄋ模┒惛臅r間不宜過長
稅改可以分步、分階段實施,但是必須盡快縮短時間表,有條件最好全國同步進行。過長的改革過程,從改革效應看,可能出現暫時性的無效率;從稅制角度看,破壞了稅法統一,導致稅制更加不公平;從具體操作看,造成更多矛盾,增加了征管難度。時間拖得越長,造成不公平會越多。
總之,對于增值稅轉型我們應堅定信心,消除顧慮,加快轉型步伐,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