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1月21日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不同的理解問題,從而引發了爭議。筆者現就此談談個人看法。
一、按《通知》的現行政策理解計算法(簡稱政策算法)及計算結果
假定個人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下同),按照《通知》的字面理解,對個人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以下簡稱年終獎),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那么,一個人的年終獎為6000元,將其除以12個月后得500元的商數,適用稅率為5%,速算扣除數為0,根據計算公式:應繳個人所得稅額=6000元(年終獎)×5%(適用稅率)—0(速算扣除數),最后應納稅額為300元。但是,如果年終獎為6001元的話,將其除以12個月后,商數為500.08元,則適用稅率變為10%,速算扣除數為25元,根據公式計算應納稅額變成了575.10元。因此,就出現了多發1元錢年終獎,便要多繳納275.10元稅金,實際拿到手的錢反而要少274.10元的問題,而且,年終獎在6001元至6305元之間,稅后收入都比獎金為6000元的少,產生了獎金負效應現象,《通知》顯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依此類推,每到個人所得稅累進稅率進級階段都會出現同樣的現象,也即年終獎發放多反而實際收入卻少的情況,而年終獎越高,多1元所多出的稅款越驚人。如年終獎為24000元,應納稅額為2375元;而年終獎為24001元,應納稅額為3475.15元。也就是說,稅前獎金僅增加1元,但應納稅額卻增加了1100.15元;或者說,稅前獎金增加了1元,可是稅后收入卻減少了1099.15元。如年終獎為60000元,應納稅額為8875元;年終獎為6007T9ezVscA5dvv8XhKJmNMA==01元,則要納稅11625.20元,稅前獎金多了1元,就要多繳2750.20元的稅。……一直到120萬元,多1元年終獎要多納稅5.5萬元。
二、按《個人所得稅法》的稅法理解計算法(簡稱專業算法)及計算結果
既然《通知》規定了年終獎的適用稅率以年終獎除以12個月的商數確定,那么,在計算應納稅額時速算扣除數也應按12個月確定,這樣,就使不同年終獎的應納稅額趨于合理,從而避免了按政策算法所帶來的不合理現象,便于理解和操作。如發放年終獎6000元,根據計算公式:應繳個人所得稅額=[6000元(年終獎)÷12]×5%(適用稅率)×12—0(速算扣除數)×12,最后應納稅額為300元;而發放年終獎6001元,應繳個人所得稅額=[6001元(年終獎)÷12]×10%(適用稅率)×12—25(速算扣除數)×12,其結果為300.1元。也即6001元的商數為500.08元適用稅率10%的12期稅額,應同時減去商數為500元適用稅率5%的12期速算扣除數,最后應納稅額為300.1元(即600.1-300),反映了多發1元獎金實際多得稅后收入0.9元的合理狀況。
依此類推,其他8個稅率進級階段也反映了這樣稅前多發而相應實際稅后多得的合理狀況。
三、兩種不同算法的癥結
由《通知》的現行政策理解與《個人所得稅法》的專業理解所產生的不同算法,關鍵問題在于對速算扣除數的理解和運用上,即政策算法的速算扣除數實際上還是停留在將年終獎作為1個月的收入對待,與其適用稅率的將年終獎除以12個月的商數處理相脫節,結果造成少計11個速算扣除數。如果將速算扣除數也落實到12個月來扣除,那么,政策算法也就會與專業算法相一致,從而避免了出現在9個累進稅率進級階段僅多發1元稅前獎金而實際少得稅后獎金(差距較大)的情況。
四、處理辦法
(一)對稅務部門的政策建議
一是建議稅務部門修改《通知》內容,將速算扣除數由1個改為12個,以建立合理的計算方法;二是雖然不修改《通知》內容,但應對此另行下發《計算細則》明確規定速算扣除數也要相應地乘以12。這樣,就可以確立合理的計算方法,從而體現《通知》本應反映的稅收政策改革的人性化、科學化。
(二)對發放單位的稅收籌劃建議
為了不違背《通知》現有精神,單位可以進行適當的稅收籌劃,就是在保證個人稅后收入不減少的情況下,降低那些獎金負效應區的個人獎金數額,既可避免在適用稅率進級階段出現的多發稅前年終獎反而實際少得稅后收入的情況,又可為單位節約獎金開支。具體操作是將在適用稅率進級階段存在稅前多發而實際稅后少得收入的情況均規避在適用稅率的“杠杠”之內,如將應計發6001元~6305元年終獎的情況降至6000元,依此類推,進行其他的適用稅率進級階段的適當規避。這樣,通過稅收籌劃,一方面能使個人稅后年終獎不少得反而多得;另一方面又可使單位總體獎金開支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