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我國構建了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體系,并將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實施。該體系包含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債務重組》準則就是其中之一。新準則與舊準則相比,有許多改進之處,筆者主要針對新《債務重組準則》進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新《債務重組準則》的推出具有歷史必然性,是會計準則在一定階段的產物。筆者認為,它的出臺至少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逐步與國際接軌,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趨勢也日益迫切;其次,適應我國的具體國情,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與1999年施行的《債務重組準則》具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雖然由于當時的外部條件不成熟,原《債務重組準則》表現出不足和缺陷,但是,現在的客觀環境基本成熟了,我們能夠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的新《債務重組準則》;最后,為了促進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新的《債務重組準則》更能夠反映債權人和債務人在債務重組過程中的真實情況,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客觀、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筆者下面結合新《債務重組準則》的三點主要變化進行具體分析:
一、“公允價值”重提有利于資產計價的客觀性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會計就是指以公允價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屬性的一種會計模式,國際會計準則中涉及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準則已有十多個,公允價值會計在各國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也正顯示出蓬勃生機。就我國而言,在原《債務重組準則》中,公允價值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被提及,由于當時缺乏公允價值存在的外部市場,相關配套措施還不完善,很容易被人為操縱。2001年修訂后的《債務重組準則》淡化了公允價值的作用,僅將其作為涉及多項非現金資產(或多項股權)的重組時,債權人確認各項非現金資產(或多項股權)入賬價值的分配依據,這種淡化又引起了債權方資產虛增,即使在期末可以計提減值準備,但也扭曲了企業的財務信息。現在將公允價值重提是十分必要的,將公允價值作為債務重組資產的入賬價值是客觀性原則在新《債務重組準則》中的體現。
我們不能因為公允價值被人為操縱就放棄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運用,它之所以被操縱,不是公允價值本身不合理,而是因為某些外部環境和人為因素影響了公允價值的公允性,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為公允價值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優化其存在的基礎。我們應該讓評估中介、物價部門等機構發揮應有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監督、制約、平衡機制,對有過錯的機構和人員追究相關責任,恢復公允價值的公允性,還原會計信息的客觀公正性。因此,筆者認為,公允價值不僅是防止資產虛增的需要,也是會計本身傳遞客觀、公允信息的需要。
二、引入“現值”概念更符合資金的時間價值
資金的時間價值告訴我們,不同時點上的相同金額是不等值的。現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早有體現,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未確認融資租賃費用”的實際利率攤銷、債券發行價格的計算等都涉及現值的運用。現值能夠客觀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會計信息。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在修改條件的債務重組中,將來應付(收)金額的現值與重組債務(權)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重組收益(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比如,A企業(債務人)向B企業(債權人)購買一批原材料,不含稅價格為100000元,增值稅稅率為17%,合同約定于20x5年1月1日付款,由于B公司財務發生困難,無法按合同約定償還債務,經雙方協商,B公司同意A公司將117000元債務延長至20x6年1月1日,且不加收利息費用。在這一案例中,雖然沒有修改債務金額,但修改了債務條件,20x5年1月1日的117000元與20x6年1月1日的117000元是不相等的,由于貨幣的時間價值,前者顯然大于后者。在折現率為5%的情況下,20x6年1月1日的117000元相當于20x5年1月1日的111429元,也就是說,現在將111429元資金投資或存入銀行,在報酬率為5%的條件下,1年后能夠得到117000元的本利和。按照舊《債務重組準則》,B企業不確認債務重組損失,但客觀地講,B企業是做出了讓步的,損失就是資金的時間價值,即5571元(117000-111429),因此,B企業應該將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117000元)與將來應收金額(117000元)的現值(111429元)的差額(5571元)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而將來應收金額(117000元)與其現值(111429元)的差額(5571元)應沖減財務費用(資金的時間價值)。A企業相應確認債務重組收益及財務費用。A、B的賬務處理應該如下:
B企業(債權人):
20x5年1月1日債務重組時:
借:應收賬款——債務重組111429
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 5571
貸:應收賬款117000
20x6年1月1日償還債務時:
借:銀行存款117000
貸:應收賬款——債務重組 111429
財務費用 5571
A企業(債務人):
20x5年1月1日債務重組時:
借:應付賬款 117000
貸:應付賬款——債務重組 111429
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 5571
20x6年1月1日償還債務時:
借:應付賬款——債務重組 111429
財務費用 5571
貸:銀行存款117000
上面即是新《債務重組準則》在引入現值概念后的債務重組的賬務處理,它既能體現資金的時間價值這一基本財務理念,又能為報表使用人提供客觀、準確的會計信息。
三、確認“收益”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利潤狀況
2001年修訂后的《債務重組準則》不確認債務重組所得,將其計入“資本公積”賬戶,當時是針對許多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調節利潤、粉飾業績的無賴之舉。客觀地講,債務重組中可能有收益的存在,不能僅為了防止企業粉飾利潤就一律計入“資本公積”,這是有悖于會計的客觀、真實原則的。我們可以通過對關聯企業的債務重組進行監督、檢查等方式約束企業操縱利潤,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公正。按照新的《債務重組準則》,在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時,債務人可能涉及兩種收益,一種是非現金資產的增值收益,另一種就是債務重組的收益。
如果債務人用賬面價值10萬元的產品清償債權人20萬元的債權,該產品的現行市場公允價值(不含增值稅)為15萬元,那么賬務處理應為:
債權人:
借:存貨15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25500
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24500
貸:應收賬款 200000
債務人:
借:應付賬款 2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5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5500
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 24500
借:主營業務成本100000
貸:庫存商品100000
新《債務重組準則》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利潤狀況:債務人的收益包括非現金資產增值收益50000元(150000-100000)和債務重組收益24500元(200000-15000×1.17),與此同時,債權人的債務重組損失就是24500元。
下面以一個案例具體說明新《債務重組》的有關賬務處理:
【案例】光華公司銷售一批商品給城南公司,價款為117萬元(含增值稅)。債務于20x5年1月1日到期,因城南公司發生財務困難,城南公司與光華公司協商進行重組。光華公司同意減免城南公司債務17萬元,剩余100萬元城南公司用四種方式償還:一是通過銀行支付16.6萬元;二是用賬面價值15萬元,公允價值20萬元的產品償還23.4萬元債務;三是用1萬股城南公司股票償還10萬元債務(市價10元/股,股本1元/股);四是余下50萬元于20x6年1月1日償還,不加收利息,假定目前市場上的折現率為5%,兩公司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案例分析】
將來應付金額的現值=500000/(1+5%)=476190元
將來應付金額與其現值的差額=23810元
債務重組收益(損失)=170000+(500000-476190)=193810元
【賬務處理】按照新的《債務重組準則》:
光華公司(債權人):
債務重組日:
借:長期股權投資100000
銀行存款166000
存貨2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000
應收賬款——債務重組476190
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 193810
貸:應收賬款 1170000
20x6年1月1日:
借:銀行存款 500000
貸:應收賬款——債務重組 476190
財務費用 23810
城南公司(債務人):
債務重組日:
借:應付賬款 1170000
貸:銀行存款166000
主營業務收入2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000
實收資本 1000
資本公積90000
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193810
應付賬款——債務重組 476190
借:主營業務支出150000
貸:庫存商品150000
20x6年1月1日:
借:應付賬款——債務重組476190
財務費用23810
貸:銀行存款500000